諗諗佢:有理有據,方是破立之道——繼續以「大學何用」示範提出有用論據

[2025.03.21] 發表

【明報專訊】上期借分析有關母子討論「要否讀大學」的對話,示範如何以數據作為反駁的論據。今期筆者延續「大學何用」的話題,示範如何以文章提出反駁論點

高等教育普及,大學入學門檻降低,升學途徑亦變得多樣;即使步入職場,亦能繼續修讀各種課程。比對20年前,現在出現所謂「學歷貶值」或「學歷通脹」現象,加上自習課程及人工智能的衝擊,「大學」似乎不再是學習技能(甚或專業技能)的唯一選擇。有人認為,大學未能幫助學生在科技洪流下生存,「畢業等於失業」。筆者試從正反兩面,分析「大學何用」。

讀U先有用——專業資格與思維訓練

從最功利的角度來看,大學能提供的最大價值就是「專業資格」。舉如醫生、律師、會計師、註冊護士、工程師、建築師等,簡單而言,「專業資格」多數獲政府或監管機構認可及頒授,意指修讀相關課程的學生,須有牌照方可執業。大學學位是不少專業崗位的「入場券」,如根據《醫生註冊條例》,要取得醫生資格必先取得醫學學位,並通過一系列考核;在港當註冊建築師,必須具備碩士學歷。究其原因,這些「專業學位」緊貼行業需要,行業本身會參與制定及更新課程內容,確保畢業生達到行業要求,應付職場需要。

中學的課程即使觸及鍛煉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惟仍未擺脫指定課時、教科書,以及統一考核的規範。大學本身是孕育知識的場所,不同領域均有獨特的思考進路,如商業管理訓練學生透過分析、協調及重整資源滿足市場需要,提高商業效益;近代心理學教導學生通過科學方法,研究並分析人類或其他動物的心理與行為機制;藝術學科則引導學生探問美的本質,並以各種藝術手法與媒介表達情思。如能投放4年時間探討學問,所鍛煉到的思維將終身受益。

筆者大學修讀「分析哲學」與「中文」,兩科絕非「搵食科」,如我在「分析哲學」學習如何把命題定義與分拆成「點」,再分析「點」與「點」的關係,及後綜合成觀點。技能看似空廢,若懂得轉化,其實可將所學「化為己用」,應用到其他學科學習或工作之上。筆者把在分析哲學習得的思考方法,應用至中文辯論及教學之中;亦在課餘時間創業,營運思維口才訓練班,為日後的事業發展鋪路。大學的知識傳授、專門的思維訓練、書籍資源、實驗用器材和自由的土壤,均難在中學或職場中找到。

唔讀U一樣掂——先做後學的職場培訓

大學以外,職場上仍有無限可能。本港資助大學學士學費4年共約20萬,假若不讀大學,給予一個中學畢業生4年時間與等值的啟動資金,又可創造什麼可能?自學?創業?先工作,再進修?

上期提及,學歷與收入有明顯關係,無可否認,不少企業仍重視學歷,學歷亦某程度反映求職者的學習能力。然而,撇開「沙紙」本身,我們更應修煉「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學院會先教授學理,及後再讓學生實踐所學;部分學科更被詬病過於着重理論,與真實職場脫節。而職場訓練則是「先實踐,後歸納」,解決種種難題後,同樣能歸納出有用的學問,所謂「人老精」,所指便是能活用經驗解決難題。

不論讀大學與否,「價值」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殘酷命題:你的技能、服務及產品能提供什麼價值?知識與學習工具在AI世代唾手可得,相較「大學何用」,更應探問「學有何用」?如何把知識與技能轉用,並整合成「價值」,不單考驗學生,更是對教師、學校及大學的拷問。

■王晉熙

(「粵繁教室」創辦人,致力於香港及海外推廣中文(粵語、繁體字)及思辨教育,近年出版《粵語忌諱現象的語言學研究》一書)

文:王晉熙

圖:港大網上圖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64期]

更多教育
潮看文史:古(gu2)都(dou1)
【明報專訊】前有淄博串燒,後有開封騎車,二千年古都的爆紅點都丈二金剛地不在文化層面,反而還留有一點千年遺物的城門被單車堆滿的奇景,恍如一部文... 詳情
見聞識玩:傳統醫療——中醫
【明報專訊】中醫是中國傳統醫療概念及方式的統稱,醫療方式包括服用中藥、針灸等,喝含中藥成分的「感冒茶」也是中醫的醫治方式之一。 ■玩一... 詳情
【明報專訊】12分鐘,因每過1分鐘,細菌數目會增至原本的兩倍,而且黃細菌減少1隻。12分鐘後,黃細菌便會被紅細菌完全吃掉,只餘紅細菌。 ... 詳情
奇趣中華:古代貢品珍珠
【明報專訊】成語「合浦珠還」比喻物品失而復得,也用於比喻人離開後復返。合浦位於現在的湛江一帶,盛產的珍珠是古代貢品。 合浦珠還典故 ... 詳情
穿越古今山:自古流傳下來的零食
【明報專訊】零食總能解嘴饞,平日常見的零食中,有不少是自古流傳下來的。 ■考考你 (1)我們會邊看電影邊吃爆谷,古代也有「爆谷」...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