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熱搜:大灣區9+2城去年GDP增5.1% 多市消費近零增長 外貿強勁支撐
【明報專訊】大灣區9+2城市陸續公布去年經濟情G,估算去年灣區11城GDP按年增逾5%至14.7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內地9市當中,深圳以3.68萬億元居首,廣州以3.1萬億元次之,另外兩座「萬億城市」佛山和東莞隨後(見表1)。但從主要經濟構成部分的表現來看,去年大灣區內需消費增長乏力,主要依賴部分城市較佳的工業及外貿表現支撐。
明報記者 陳子凌
按灣區內地9市已公布數據,以及香港和澳門估算數值之下,去年大灣區GDP達到14.77萬億元,較2023年的14.05萬億元增5.1%,增幅亦較2023年的3.2%擴大。
港去年私人消費跌0.6%
雖然GDP增加,但去年大灣區城市內需疲弱,綜觀內地9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僅惠州、肇慶及深圳有1%至2%以上增幅,其餘城市去年消費增長都不多於1%。值得留意是,雖然深圳、中山、珠海去年受惠於港人北上消費,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分別只有1.1%、0.5%和0.2%,換言之扣除港人消費部分,本土消費力並不強勁;廣州去年消費亦幾乎零增長(見表2)。另外,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早前公布去年經濟預估情G,本港去年私人消費開支也按年下跌0.6%。
深圳外貿增16% 佛山獨跌16%
與內需承壓相對,去年大灣區多數城市外貿表現不俗,深圳市去年進出口額達到4.5萬億元,按年增16.4%,無論總額及增幅均居全國之首(見另稿),惠州、中山及江門也錄雙位數增幅。香港情G也相近,去年貨物出口及進口總額分別錄得4.7%及2.3%升幅。
不過,作為外貿重地的東莞與佛山呈現兩極化,東莞去年外貿增8.3%,擺脫2022及2023年持續兩年負增長情G,進出口見強勁復蘇;相反,佛山市外貿繼2023年跌10.4%後,去年跌幅進一步擴大至16.2%,是內地9市中唯一外貿負增長城市。佛山外貿失速主要問題在於出口,去年該市進口增長3%,但出口大跌20.5%,且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下跌9%,家具下跌21%,陶瓷產品下跌29%,塑料製品下跌43%,燈具、照明裝置及零件下跌51%,均是佛山主要的工業產業。廣州的外貿也轉弱,去年僅升3%,但主要由於進口跌4%拖累,出口仍有7.8%增長。
東莞高技術電子產品產量C
工業方面,外貿表現理想的城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都有較佳增速,例如深圳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9.7%,其中主要高技術產品產量持續快速增長,3D打印設備、工業機器人、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5.8%、31.8%、21.3%。惠州、珠海、東莞也有9.7%、9%及6.9%增幅,惠州的石化能源新材料行業增長17.9%,其中石化產業增長22.2%、能源產業增長14.3%;而東莞去年高技術電子產品產量則呈現快速增長,智能手表、路由器、充電樁、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分別增長61.5%、46.8%、41.1%、35.8%、21.7%,顯示該市製造業的高新科技升級轉型成果。
另一邊廂,廣州去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年減少3%,跌幅是灣區城市最大,主要原因是支柱產業之一的汽車製造業產量大減,去年汽車製造業增加值按年下跌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