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草壟「縮水」避濕地緩衝區 局方:足支援河套人才
【明報專訊】發展局昨日公布北部都會區最後兩個項目初步發展建議,包括位於古洞北新發展區市中心北面、佔地55公頃的馬草壟項目,將以發展私人住宅為主(見圖),最早2027年起開始平整土地及基礎設施工程。政府今年3月提出馬草壟項目佔地68公頃,部分位於濕地緩衝區,引起疑慮。政府最新提及項目面積比前小13公頃,發展局解釋,縮減範圍可避開濕地緩衝區,同時最新發展規模已足夠達至支援河套區人才生活配套目標。
私樓為主 伙數較原定減兩成
據土木工程拓展署今年3月向環保署提交的「工程項目簡介」,馬草壟一帶發展總面積約68公頃;據政府2021年《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原估計新增住宅單位達1.2萬至1.35萬伙。發展局昨公布馬草壟初步發展建議,列出項目範圍減至55公頃,當中52公頃用作發展,新增住宅單位減至9800至1.07萬個;位處項目北面、馬草壟信義新村一帶的濕地緩衝區不再納入項目範圍。
稱規模似第一城 可採片區模式
就縮減發展範圍,發展局發言人昨在簡報會表示,經內部討論,該範圍定位是支援河套人才日常生活及消遣,50多公頃已可做到「類似沙田第一城規模,已足夠」,因此調整。發言人稱,昨同步公布的新界北新市鎮初步發展建議亦未有地塊被納入濕地緩衝區或濕地保育區。
發展局最新公布建議,馬草壟項目除了住宅,亦有休憩及配套設施,並建議保留馬草壟溪,在兩旁規劃休憩用地,形成一條南北走向的自然綠廊,貫通古洞北,延至北面蠔殼圍濕地。發展局稱馬草壟住宅全由私人發展,相關發展可考慮採用「片區開發」模式。
河套連接路2031竣 測量師指太遲
道路方面,發展局表示河套港深創科園於2031年將有東面連接路,經馬草壟連接古洞北,規劃中2039年後落成的北都公路(古洞段)亦建議途經馬草壟。測量師學會會長林家輝認為,東面連接路要2031年才建成是太遲,須爭取盡快施工,才可配合河套及古洞北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葉文祺認為,馬草壟房屋規劃定位合適,能為進駐河套區的高端科研人才提供更多匹配的私人住宅和生活配套,支援園區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