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長期遭女責罵 委屈失眠 涉精神虐老 社工介入解套
【明報專訊】談及如何調解下屬之間的矛盾,曾任職傳菜主管的75歲婆婆Flora(化名)侃侃而談,可以說得上經驗老到。然而,當爭執對象變成自己與女兒時,即使只是日常瑣事,母女也能爭論個不停。「我自己都覺得奇怪」,她無奈苦笑,長期被女兒責罵讓她心情低落,無法安睡,甚至在女兒放假時特地離家避免相處。那時候的她,並未意識到自己正經歷「精神虐待」,直至被識別為有虐老風險,社工介入幫助下終與女兒改善關係。
明報記者 潘明卉
約30年前,因丈夫賭博成癮,欠下「貴利」引致追債人上門,Flora忍無可忍下提出離婚,獨自撫養年僅6歲女兒。相依為命的母女原本感情很好,惟女兒10多年前遭遇情傷,自此性格變得暴躁,「她是覺得全部人都是壞人」,加上兩代人不同的生活習慣及價值觀,小至家務,大至同住,母女總有爭執的理由。
女兒放假 外出避走
Flora憶述有次到韓國旅行,女兒請求她幫忙拍照,但她拍了很多張照片,女兒都不滿意,「拍得不漂亮,她就會發脾氣」,一度在街大聲斥責她並要求繼續拍照。拍了好幾張後,女兒又讓她過去拍照,還要她馬上笑出來,令她感委屈。她試過躲起來哭,也試過失眠,甚至在女兒放假時會特意外出,避免長時間相處。
偶然機會下,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耆盼.樂活——預防虐老及支援受虐長者計劃」的義工到了Flora常去的地區中心問卷篩查,識別出她屬「精神虐待」的受虐長者。
社工發掘事主長處
提升改變動機
在負責計劃的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哲學博士研究生、註冊社工杜彥霆幫助下,透過動機訪談等方法,Flora逐漸意識到自己與女兒的性格差異,學習理解並與女兒和平共處。Flora的改變影響了女兒,母女之間爭執減少,彼此的理解和包容不斷增加。
社工幫助Flora從昔日工作經驗重拾長處。「我們是在發掘本身client(服務對象)內在一些好的地方,及提升其改變的動機。」杜彥霆說。不過,他指部分受虐長者未必像Flora般活躍,可能會選擇躲在房間、到樓下公園靜坐,或擔心被人問及與子女關係而寧願不去長者中心,令一些正常社交中斷。
杜彥霆解釋,「耆盼.樂活」計劃特別之處是幫助長者同時,不會接觸其家人,故提升受虐長者的動機十分重要,「長者自己變得更加強壯,即身心各方面是比較健康的時候,或者可能得到的支援比較多,相信自己,或者願意站出來去保護自己的話,其實也會減低被虐情G」。
他分享,曾有一名約60歲的婆婆與兒子同住公屋單位,因空間狹窄,母子經常爭執,兒子暴躁時會一拳拳擊打母親頭部。他指起初婆婆因為照顧兒子的心強烈得漠視自身安全,在危機介入後才逐漸學會保護自己。現在每當兒子開始情緒高漲和想動手,婆婆就會拿社工提供的「走佬袋」,暫時外出或離開家。
倡家人多關注長者需求
他建議家人多關注長者需求,學會傾聽和理解,給予長者空間做想做的事,而非只是指摘和爭吵,當無法自行解決家庭矛盾,要及時尋求專業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