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篇章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見圖1)
2. B
3. 行動(1分)
說明:(見圖2)
4. ‧小時候,作者覺得開心興奮,因為可以收紅包和禮物,還可以吃油角。
‧日漸長大後,則不太熱中過年:對親戚的提問感到煩厭、趕着外出旅行、對年花揮春不屑一顧、對母親辛勞辦年貨冷眼旁觀;只會坐享其成,一邊享受母親精心炮製的美食,一邊擔心吃多了會發胖。
‧直到離家之後,不知何年何月的過着,錯過了節日,才驚覺昔日母親為家人準備的是多麼豐盛,才對母親為家人的付出心懷感激,明白過年對她的意義。
5. 無可奈何
6. 〈生生不息〉寫母親每年堅持買年花,雖是一人艱辛操持,但為了家人的福澤,她買花時自是滿心歡喜;及至花開了,家人聚首一堂,一同話當年、賞年花,更是心滿意足(1分);惟其後花葉凋零,家人一一離家,家裏只剩下母親獨個收拾殘花敗柳(1分)。花開花落象徵人有聚有散,只是花兒生生不息,今年的花落了,明年還會再開,家人來日終會再聚。因此母親並不嫌煩,還是每年樂此不疲地買花、扔花,因為每朵花都是一個希望,有不息的生機(1分)。
〈寒色〉作者先寫梔子花散發着幽幽的香氣,甚至如絲緞般富光彩,清新明朗,予人溫暖幸福之感;梔子花香氣撲鼻,突顯了家人團聚的溫馨和歡愉——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兄弟姊妹打打鬧鬧,一家熱鬧和諧(1分)。之後,作者再寫梔子花在黃昏的陽光中開着,黯淡而缺生氣,令人覺得淒清;梔子花黯淡無光,表現了家人離散的冷清和感傷,家人各散東西,只剩下老人孤苦零丁(1分)。由此可見,梔子花縱然一直開着,但予人的感覺實與家庭狀况相扣,象徵不同時候家的聚散與冷暖(1分)。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