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煮文化:炙牛對酒歌
【明報專訊】情人節到,牛扒上場。平日不吃牛扒嗎?當然不是,只是情人節蘊含西方文化,鮮花、燭光、紅酒、牛扒,組成高貴、浪漫、不失禮的配搭。老闆知、食客知,連自己都肚明心知,所以餐廳鐵定推出牛扒餐,好吃不好吃似乎變得不是重點,反正座位已訂、有扒可鋸,滿足了形式,就是好時節。外出用餐利弊各半,不用烹煮、執拾,算是優勢。花費價高、食材質劣,早需要有心理建設,更嚴重的是,遇上「光速餐」,碰上「限時制」,一直吃吃吃,正想開口交談幾句,時間已到,請即「埋單」。
不少人既想過節,又想吃牛扒,但不想被再三催促,怎辦?自己在家煎煮就可以,超市、肉店摸通顧客心意,大堆高質、貴價牛扒,情人節吃好一點,大家都會選較高質的,加上價錢總比餐廳外用廉宜,一千幾百也是預算之內。近年大眾廚藝普遍提升,煎牛扒、計成數,統統不困難。情人節在家自煮,吃多吃少隨意,吃快吃慢隨心,吃肉、喝酒、配菜、嘗甜,只需提前準備、親自購置,剩下的就是相處時光。
談到煎牛,古代也有,明代《竹嶼山房雜部》就有〈鹽煎牛〉一條,文中提到,牛肉要揀選較肥的,切成薄片,「先用鹽、酒、b、花椒,沃少時,燒鍋熾,遂投內速炒,色改即起。」「沃」有浸泡的意思,換成現在的說法,就是用汁料稍醃一下。「熾」即熾熱,鑊燒紅,放肉爆炒。這種薄肉煎炒,跟厚肉煎封不同,更像是鐵板韓燒的做法。
?﹏飲食小字典
炙
情人節外出烤肉,也是不錯的選擇。板燒以外,還有炙烤,「炙」字本就是烤肉的意思,上從「肉」,下從「火」,拼合起來,意思明確。煤氣火烤、明火炭烤,帶乾烘、焦香的味道,風味都跟鐵板烤的不一樣。
明代《海岱會集》〈對酒〉一詩,也有談到炙牛,創作背景是「對酒歌豐年,年豐實堪樂」,豐收之年,值得歡樂,不妨喝酒唱歌。收成好,收入高,生活富足反映於花費之上,「傾銀而注玉,何如瓦與礫。烹羊及炙牛,爭似藜與藿。」「何如」意思為「勝過」,用銀來做玉飾的數量,比瓦礫還要多。「爭似」即「十分類似」,煮羊、燒牛等食物,如藜和藿等粗食一樣普遍。詩作不免運用誇張手法,但行文明顯能夠呈現,豐年為大眾帶來的豐足生活,好酒、好肉、好世道,高歌慶祝,實不為過。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 《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Vladimir Mironov@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