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細讀:以文學救贖 抵抗遺忘——赫塞〈毛爾布朗神學院的一名學生〉

[2023.01.10] 發表
(圖•francescoch@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本欄曾介紹的哲學家尼采,除了影響了某些中國當代作家,當然也對西方作家有所啟發,而其中一位就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語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尼采強調為人生創造價值,肯定每一個人能用開天闢地的力量(「權力意志」)創造獨一無二的生命價值。赫塞不少作品圍繞這主題,如著名的《流浪者之歌》,將哲理思想融會在文學意象當中。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毛爾布朗神學院的一名學生〉也有觸碰這主題,構思精妙,情感深邃。

■小說撮要

毛爾布朗神學院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直住茪@代又一代領取獎學金的男孩,他們學習拉丁語、希伯來語和古希臘語,將來要培養成神學家。在他們的寫字台上,放了字典、父母或姊妹的照片、搜集到的礦石、媽媽每次同換洗衣物包堣@起寄來的食物,如麵包、果醬、久存不壞的香腸、蜂蜜或熏肉。

在教室堣j約中間位置,一個叫阿爾弗雷德的15歲少年,在偷偷摸摸地寫詩,他的德語作文十分出色,常常在班上被當作範文來朗讀。他個性和某些年輕詩人一樣,有一些怪僻有時惹人討厭,面對別人的挑鬥,有時回以尖刻的嘲諷,有時只能沉默不語、自我隔絕來回應。

他最喜歡的書是《在輪下》,這本書的作者二十年前也是這間神學院的學生,也是這間教室的學生。阿爾弗雷德熟悉這位作家的詩,暗中思慮茩n步他的後塵,成為令人嫉妒的作家。這位作家在這間神學院待了不久,就離開此地展開艱苦的歲月,但阿爾弗雷德可能出於怯懦和父母期望,留在神學院做荍@家夢,一心想以小說和詩歌這種高雅的方式,去報復那些蔑視他的人。

在教室堙A座位按照姓名字母順序排列的,一日,他發現書桌刻笒開頭的名字堙A竟然找到了那位自己崇拜的作家──H.H的名字。他想到,在同一張桌子,那位詩人作家寫下了抒情詩,在這堨餺蚺u作過,籌劃過未來。他想到這也許是預卜,自己可能負有天命,他朝一天也將成為青年後繼者仰慕的明星,成為他們楷模。

他十分雀躍,急忙要把這件事告訴鄰座的同學,可是同學轉過身以帶蚇堥諰M同情的口吻說:「是你刻上的吧?」阿爾弗雷德感到憤恨和失望。

此外,關於他的活動和煩惱,我們就一無所知了,他的文章和詩句沒有被保留下來。讀完神學院,他參軍又回來,之後從商,因為反抗希特勒被逮捕後受盡凌辱與虐待,獲釋後得了精神病,並且立即被送到瘋人院。過了幾年,他的家人收到簡短訃告以外,沒有其他消息了。然而,他還是未被遺忘。

恰恰是當年那位鄰座的同學,偶然間了解到他可悲的一生,想替他做點補償,寫了封長信給他少年時的偶像H.H,將阿爾弗雷德的經歷告訴他。老作家對這故事感興趣,於是寫下了這篇報道,為的是讓阿爾弗雷德的故事能流傳後世,因為維護、保存易逝的記憶以及抵制遺忘,也都屬於詩人使命的一部分。

■文本分析

筆者一年多以來為此欄目挑選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名作,有些是一直珍愛的短篇,也有些是刻意找喜愛作家中比較易讀、篇幅短的作品,如此下來也讀了不少了,但月前讀到這篇原文只有3000字左右的短篇小說,在秋老虎炎熱的天氣堙A當下感動得雞皮疙瘩,完全掉進了赫塞的文字密林中,以及文字背後對人類靈魂的玄想和同情堙A希望同學也能夠欣賞這篇小說,以及赫塞其他作品。以下就全文結構、細節賞析、主旨探索三方面細讀此文。

1. 全篇佈局隱藏虛構本質

全文可分5部分:

第一, 簡述神學院學生的生活情G

第二, 介紹主角阿爾弗雷德,個性孤僻,有文學抱負

第三, 詳述主角發現書桌上刻上文學偶像H.H的名字,推測他偶像曾坐在同一座位,高興地與鄰座同學分享,卻遭冷漠對待的過程

第四, 概述主角平庸而短暫的一生

第五, 交代本文原由:鄰座同學想補償主角,也彷彿感到主角對詩人作家的崇敬長存,便將主角可憐的經歷寫成長信告訴H.H。老作家也寫下報道好讓人們知道阿爾弗雷德的情G,因抵抗遺忘原本就是詩人的使命。

所謂文本細讀,就是不放過文章可疑之處。本文最無可疑之處,就是H.H是赫曼.赫塞本人,而最可疑之處,就是這句:「他使這位老人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寫下了這篇報道」。按道理,赫塞可以、或者應該引述這封信,如以下這樣:「我收到一封署名XXX寄來的信,信上這樣說……」(像夏目漱石名著《心》那樣),但赫塞含糊地說這篇報道就是信中的內容,我們也不容易理清小說最後一句「維護與保存以及抵制易逝性與忘卻,也都屬於詩人的使命的一部分」,到底是鄰座同學說的,還是赫塞自己補充的。因此,讀者可以大膽推測,赫塞似乎可能婉轉地告訴讀者,以上各種事情都是他所虛構的。基於小說的閱讀慣性(或作家與讀者不言而喻的契約——小說是虛構的),這篇小說就可說是「虛構中的虛構了」。

2. 虛構吸引我們重讀細節

當我們判定文中描述的少年,其實是赫塞自己的寫照,那些毫不起眼的生活細節,就多了一重作者的緬懷鄉愁。

但是,這名鄰座同學既不是詩人,也不是空想家,卻已習慣於主角的這種荒誕空想。他不動聲色地觀看主角用食指點給他看的那些字母,轉過身來諷刺地說:「啊!這個名字是你自己刻上去的吧?」主角不由得掉轉身去,對這個回敬感到氣憤,並且也生自己的氣,為什麼不能自己保留這種發現。

赫塞設想自己是不被理解的文學少年,他的同學用冷漠的口琠M姿態澆熄他的熱情。這不是一個少年的遭遇,可能是赫塞個人經驗,可能是虛構出來的普遍情景,彷彿告訴讀者藝術的追求註定是一條孤獨的路,少年的後悔更突顯出耽於文學的愁苦氛圍。此段言語和心理描寫十分精準,發出了所有以藝術追求者深刻的悲哀。

3. 虛構令此篇立意更為深邃

然而,筆鋒一轉,赫塞一下子走出悲觀的霧霾。

──儘管如此,他還是沒有被人遺忘。

恰恰是阿爾弗雷德在毛爾布朗神學院的老同學和課桌鄰近者台奧多爾,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阿爾弗雷德的一事無成的一生的悲慘經歷和可悲的結局。

赫塞設想鄰座同學在若干年後對主角心生憐憫,是否當初有對主角的微細傷害心生悔意?這可留待讀者玩味。巧妙的是這個老同學是用當初他不以為然的文字、文學,把一切記錄下來,是同情、回憶讓這文字變得有生命力。阿爾弗雷德沒有辦到的事(以文字傳世),反而當初不喜文藝的同學做到了。阿爾弗雷德自己化為素材,哪怕只是一丁點,在世界上留下了「意志」的痕[。而文學成了人的意志,在終將失敗的路上唯一的救贖。閱讀至此,主角彷彿不再是阿爾弗雷德,也不是赫塞,而是文學本身,我們因此都有了安身立命的可能。

■思考題

問:作品開頭介紹學生們的物品:「在他們的寫字台上,放了字典、父母或姊妹的照片、搜集到的礦石、媽媽每次同換洗衣物包堣@起寄來的食物,如麵包、果醬、久存不壞的香腸、蜂蜜或熏肉。」有何效果?

答:讓讀者像真實地看到學生的生活一樣,他們都重視家人的愛,受到家人照顧,顯得平凡而幸福。

■奪星題

問:承上題,以上取材對鞏固主旨有何幫助?

答:正因為他平凡,因此具有普遍性,可以代表絕大部分人平凡的一生,暗指所有人的生命都可以用文學抵抗遺忘,喚起人追求同理心、追求價值、追求不朽。

圖•francescoch@iStockphoto

文:雷國威

(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中文科教師)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82期]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