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化身樹洞拍攝 打動觀眾心靈

[2022.12.16] 發表
張婉婷拋開「大師姐」身分,為母校英華女學校拍攝紀錄片,「(師姐這詞)這一聽來就是想要教訓人的意思,誰還願意跟你說話啊?」(林靄怡攝)
女生心事多,若她們不欲說又不願被拍,外人實難以揣摩。張婉婷為建立起信任,曾為女生舉辦活動,希望拉近彼此距離,惜無人願意參與。(高先電影提供)
《給》有幕「跑樓梯」片段,美好畫面背後,其實由犧牲了眾女生極其重視的「學生日」換來。張婉婷後來恍然大悟,明白對學生來說玩樂才是正經事。(高先電影提供)
片中的中學女生已長大,脫離了中學生的階段。時間不停留,張婉婷認為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亦不應停留。(高先電影提供)

【明報專訊】紀錄片指紀錄現實片段再經後製的電影,張婉婷笑言:「紀錄片要拍不難,只是拍,有什麼就拍什麼。」她說記錄生活的片段,不經整理的話要拍不難,她卻「十年磨一劍」,前後花了10年拍攝、反覆修改、刪剪、編撰,才將《給十九歲的我》搬上大銀幕。製作過程絕不輕鬆,她還因「做錯」一事而被埋怨。「導演」看來像是最高決策人,實情要應付萬千煩惱事,更要學懂謙卑,當被拍女生訴心事的「樹洞」,方能使作品打動觀眾。

成長故事必然悶到跌落地?

看過《給》的觀眾,大多好評不絕,張婉婷卻說最初版本不能「見人」,「一開始的五、六稿都是完全不能見人的,真是悶到跌落地。」紀錄片不如劇情電影,沒有劇本、主線故事,製作團隊先拍下所有生活片段,方有材料可整理,「可以有很多的整理方式,例如按年份處理、按主題處理、按人物處理……有很多種表達方法,而且只能是一邊看片段、一邊編(結構)。」

《給》主力追蹤多名千禧世代的學生,張婉婷希望觀眾能掌握各女生的性格特點、每年成長變化,以及伴隨的社會變遷,剪接製作時兼顧的多,修改也多。

你我他或她必定有成長故事,「問題是要怎樣才能表達得好」,張婉婷構思紀錄片題材時,並非從個人角度出發,「是(被拍攝的女生)她們的生活片段告訴我的,她們最關心的是什麼,我便以這些為主題:偶像、前途、社會運動等。」導演的眼光,就是要看得見被拍者所看見的。

我只是個卑微的樹洞

「如果她們不願意說、不肯拍攝,紀錄片就無法完成,玩完了。」張婉婷名氣雖響,但拍攝以中學女生為題材的紀錄片,仍會遭遇「滑鐵盧」。片中眾女生一起被製作團隊跟茤褔嵽肮﹞敼`,日漸長大,一度變得「反叛」不願意被拍,面對導演時甚至不給好臉色,「就是直接在你面前別開面走過,毫不『畀面』的。」校長、教師們「開解」張婉婷,說學生念至中三四時,差不多人人皆如此,毋須放心上。

張婉婷為拉近自己與被拍女生的關係,爭取她們的信任,曾邀請袁國勇醫生一同舉辦觀星活動,豈料沒有一個女生願意參加,她笑說:「結果是我的拍攝隊伍工作人員出席,還好都是年輕的女孩子。沒想到她們會對觀星不感興趣,沒有浪漫情懷。」後來有女生因個別需要,找張婉婷寫推薦信,「少女(待人)不是許多都是真心的,有時很殘酷,有需要時才找你,男孩子不要這麼容易被騙。」

女生的生理與心理複雜,要拍攝講述她們成長歷程的紀錄片,而且不是每個女生都願意「畀面」,張婉婷從而理解到每人有其意願,導演能做的,就只有盡能力取得她們的信任,以及等待她們饋以尊重,絕不能以學姊自居,「我不是師姐,只是個卑微的樹洞。」女生想說自己的故事時就讓她們說,不想說時,她也不會給予任何反應與壓力。

導演也有「做錯」時?

張婉婷表示,跟拍一班女生一兩年左右,大致也能掌握各人的性情。然而,拍攝中學階段期間,她忽略了對學生來說很重要的一件事,以至往後被埋怨數年,令她始料不及,「當時學校有學生日(Students' Day),在我們這些大人(如校長)角度看,上課是正經且重要的事,不應該在這些日子來拍攝、訪問,於是便定了在學生日來拍。」學生日是學校一年一度讓學生自由與其他同學玩樂的日子,成人眼中毫不重要,偏偏學生期待不已,「大好日子」被拍攝珣慼A女生們當然耿耿於懷。「我應該要知道的,誰不愛玩呢?往後幾年,每次見我,她們都記得在學生日、人人都能玩的日子,我卻要她們跑樓梯。」張婉婷知道自己「做錯了」,往後她也沒有在學生眼中重要的日子拍攝。

新的眼光看新事

為母校拍紀錄片,會否勾起自己的回憶,或是會有另一番感觸?張婉婷拍攝時,沒有自視為舊生、學姊等,「這樣說就顯示自己高高在上,還有誰會來跟妳說話呢?」她笑指自己是「幾千年前的古人」,所有事物、學習的東西跟現今的不一樣,看待他人不能以個人經驗為準。張婉婷記得有女生曾於初中時跟她說,我們這些孩子是不會跟大人說話的,她認為是因為「大人」自有一套想法,當「孩子」知道「大人」想強加想法在自己身上,便選擇閉口不言,「所以很多人不會明白中學生的心事,並非因為他們不說,是覺得說了你們(大人)也不會懂,一個二個都是『老殘遊記』,懶得說了。」

張婉婷認為,其中一個與被拍者很重要的相處之道,是「要把自己(導演身分)放得很低很低」,避免令女生誤會她是個要教訓人的學姊。

■導演簡介

身兼導演、編劇、監製及現任香港電影導演會會長的張婉婷,是英華女學校舊生,畢業於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及心理學,並於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修讀戲劇及寫作高級文憑課程,後獲美國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學位。曾執導《宋家皇朝》、《秋天的童話》;擔任《歲月神偷》的監製,與另一半羅啟銳共同為《我愛扭紋柴》做編劇。

■《給十九歲的我》簡介

受英華女學校邀請,張婉婷用鏡頭記錄2011至2021年間母校重建校舍、從半山臨時遷校到深水齞w貞女子中學舊校再成功遷回半山的歷程;同時主力追蹤多名於千禧年出生的學生,記下各人念中學、大學再投身社會的成長變化。紀錄片雖以女生成長故事為主線,亦側寫了學校甚至香港10年來的變遷。

文︰鄭惠霞

圖:林靄怡、高先電影提供

服裝:Chanel

髮型及化妝:connielai

場地:英華女學校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14期]

更多教育
閱讀篇章:〈文章與前額並高〉——余光中
【明報專訊】翻譯家、文學家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膾炙人口,梁乃文學泰斗,讀者卻不知其為人,更不知其相貌。通過余光中的〈文章與前額並高〉,除可了... 詳情
閱讀篇章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見圖1) 評分原則: (a)概括內容,給1分 (b)指出所抒述的感想,給2分 2. 外貌描寫 ... 詳情
時事中文:女性故事
【明報專訊】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女性主題展覽,展品包括國家一級文物、唐伯虎的《李端端落籍圖》。唐伯虎是男性,為什麼其作品會在女性文物展展出? ... 詳情
【明報專訊】花木蘭 → 代父從軍 慈禧太后 → 垂簾聽政 虞姬 → 霸王別姬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 詳情
語文小錦囊:蘇軾煮豬肉
【明報專訊】豬肉煮法百變,傳統製成燒豬給太公分豬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著名詩人蘇軾喜愛吃豬肉,對烹調豬肉有一番獨門心得。 ■詩詞...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2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