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館重開 抗戰內容倍增 英治時期展廳消失 冀強化「中國歷史關係」
【明報專訊】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4年前因超級颱風山竹吹甡]內天幕,一直閉館維修及更新,今日起重新開放予公眾免費入場。館方稱維修天幕工程耗資約1800萬元,現時400多項展品,有74%是新推出。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伍志和表示,新內容已強化「香港海防歷史與中國歷史關係」,亦特別加強日本侵華的內容,展廳數目由兩個增至4個。不過,昔日3個「英治時期」展廳全數消失。館方希望,透過加入多媒體裝置和片段,令訪客感受到戰爭的慘痛。
翻查資料,在海防博物館關閉前,常設展覽下的11個展廳中,「英治時期」展廳佔3個,另有兩個分別為「日軍侵港」和「日佔時期」。該館昨日舉行傳媒預展,宣布將常設展覽更新為「香港海防故事」主題,雖然維持11個展廳,但昔日3個「英治時期」展廳不復見,而「日本侵華」相關展廳倍增至4個。
伍志和說,在海防博物館的新內容,特別加強日本侵華、香港保衛戰及東江縱隊抗日的歷史,他解釋,鑑於近年很多歷史學者、專家,對抗日戰爭有深入研究,認為須相應在館內加強內容。
「殖民地」變「殖民管治」 館方沒回應用字
另外,在「不平等條約與香港割佔」展廳,保留《南京條約》等複製本。該廳牆身印有「結語」,指1842年起,英國3次與清廷分別簽訂3條不平等條約,「割佔、租借香港地區,並實行『殖民管治』,直至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館方沒回應用字上是否由「殖民地」改為「殖民管治」。
至於閉館4年多期間,《港區國安法》實施、本港政治局勢有變,有否因此檢視歷史展品和描述,伍志和表示,舊展覽已推出10多年,「好多資料都會因應新的歷史內容更新、增添,以前少提抗日歷史,今次都有新的資訊和研究加入」。
增多媒體系統 戶外史蹟徑遊覽軍備
伍志和續說,館內增設70組多媒體系統,希望更生動有趣地介紹歷史,包括向烈士獻花的電子裝置(見圖)。香港歷史博物館長(藏品及海防博物館)何惠儀補充,在「聲影說抗戰」展廳,透過侵華歷史片段「畀大家感受一下當日戰爭的慘痛狀G」。
該館在戶外設「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共24個史蹟點,訪客可按興趣和體力,沿5條不同路線遊覽野戰炮、魚雷裝置、壕溝等軍事設備。何惠儀說策展和表述展覽內容時,希望內容切合學校所教的課程,「可作為教材讓學生知道歷史資料」。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昨出席典禮致辭,希望公眾藉參觀明白香港過去與中國近代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對國家更有歸屬感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