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無人機驗隧道 省時八成 土拓署生產力局研發 T2路海隧首用
【明報專訊】連接西九龍和將軍澳的六號幹線將於2026年完工,中間一段「T2主幹路和茶果嶺隧道」工程正如火如荼。有別於過往工程人員以目測檢查每件隧道組件的繁瑣程序,土木工程拓展署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為項目引入新科技,研發及應用本港首個採用無人機搭載人工智能處理技術的「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負責項目的工程師表示,運用智能系統為隧道檢測,較傳統人手節省約八成時間,以10米長隧道為例,人手檢測需時490分鐘,智能系統則僅花80分鐘。
研發10月 斥資200萬元
「T2主幹路和茶果嶺隧道」為全長3.4公里的雙線雙程行車幹道,西接中九龍幹線,東連將軍澳-藍田隧道,其中約2.4公里是一段雙管海底隧道。兩條海底隧道約有2.1萬件預製混凝土結構組件,由隧道鑽挖機安裝砌成。
由於海底隧道較其他地面結構承受更巨大負荷和海水侵蝕,工程人員需及時檢測安裝後的隧道管壁有否裂縫、混凝土剝落或滲水等缺損情G,以減少未來維修保養的需要。因此,政府去年中起耗時10個月、斥資200萬元,研發「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以代替工程人員目測檢查隧道組件。
過往工人爬12米台目測
無人機線下自動拍攝 分析組件缺損
新系統已應用於「T2主幹路和茶果嶺隧道」檢測工作約兩個月,並已完成當中約400多米檢測。東拓展處署理總工程師黃志威稱,以往工程人員需利用工作平台,在隧道內高約12米位置,以目測方法檢查每塊隧道管壁組件,再以人手記錄檢查結果,安全風險較高。
應用新系統後,由於無人機裝有具紅外線功能的高解像度相機,並配備微型電腦,可於沒有網絡的隧道內,根據貼在隧道壁組件上的AprilTag標籤定位,並自動拍攝每件組件的高清影像,供人工智能平台分析,檢查單個組件只需兩分鐘。
黃志威說,微型電腦能運用具持續學習功能的人工智能平台,分析可見光及紅外線影像,以偵測、分辨和分析不同缺損狀G,在場即時運算及分析影像;而系統利用3D建築信息模型,即時以圖像顯示缺損位置和類型,以便後續修復。
工程師冀蒐大數據助未來基建
黃志威補充,系統蒐集到的隧道缺損資料能提供珍貴的大數據,用作建立人工智能檢測模型,可供未來大型基建項目參考;同時期待未來可將此新技術引入其他工程項目,提升整體施工安全和生產力,並改善建造業形象。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