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南海部署完成 中方或催促行為準則談判
在南海議題上,阿基諾三世時代的菲律賓是走得最前的國家,促成海牙常設仲裁法院審議的南海仲裁案,到2016年7月菲方獲判勝訴,判辭指明中方的「九段線」主張不具法律依據。但中方從未接受這項仲裁,批評案件只是菲律賓單方面提起,又質疑海牙仲裁庭越權管轄和枉法裁判,故秉持「不接受、不參與仲裁,不接受、不承認所謂裁決,也不接受任何基於該裁決的主張和行動」的立場,敦促菲方堅持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議。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東盟研究主任馮嘉誠向本報指出,菲律賓是首個以國際仲裁申訴挑戰中國南海「九段線」合法性的國家,裁決成為重要案例,為南海當事國爭取主權時提供法律註腳。他認為相比起杜特爾特,小馬可斯與菲律賓軍方的關係未明,他或會漠視軍方以強軍保障南海利益與國家安全的訴求。
中方也有嘗試反制,馮嘉誠表示,自菲方2013年興訟後,中國針對國際法對領土須「有效管治」的規定採取措施,如在隸屬南海諸島三沙市美濟礁和渚碧礁的新機場舉行試飛,以及在三沙海域進行搜救演練,彰顯管治能力。
與此同時,中方推動跟東盟的「南海行為準則」談判,但受新冠疫情和緬甸(東盟與中國的聯絡者)政變後跟東盟外交疏離所拖累。
馮嘉誠認為,中國如今或許真的有意欲加快上述談判步伐,因經過約10年的堆沙填土和建設,中國已大致完成對南海地區的防衛部署,控制的海洋地質數量比其他當事國都多,南海的安全考慮減少,更多是政治或外交問題。
他估計北京或屬意盡快得出準則框架,斷絕談判對手國反悔的後路,同時避免南海問題窒礙中國對外經貿戰略重心向東南亞國家轉移。
但他分析,北京可能「偏好」準則不具法律約束力,並傾向條文內容含糊,以便留有實際操作及利用的空間,但在個別事關重大利益的方面提出清晰要求,例如要求任何締約方如與域外國家在南海進行聯合軍演,必須徵得所有其他締約國同意,被指針對西方在南海發展軍事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