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千億拓北都 明日大嶼填海研提前 預算案未提收回濕地補償 本研社質疑「城鄉共融」破產
【明報專訊】2022/23年度預算案稱要解除土地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制約」,並在「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重點蚞央A提出在「未來基金」預留1000億元加快北都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並透過「精簡程序」提前「明日大嶼」早一年於2026年填海及2033年入伙。本土研究社認為,北都千億基金未提收回濕地的數百億元開支,憂「城鄉共融」概念破產;綠色和平則批評明日大嶼「先填海、後規劃」做法有規劃失當風險。
明報記者
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明日大嶼計劃,可大量增加房屋供應,前者可提供大量創科土地,洪水橋╱廈村可發展成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至於新田科技城、羅湖及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馬草壟,以及流浮山、尖鼻嘴和白泥一帶的發展範圍,政府爭取在2至3年內為上述4區制訂發展方案。
冀3年內訂北都方案 設專款加快推
政府會在「未來基金」預留1000億元,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下成立專款,加快推動北都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政府消息人士稱,設立專款是希望未來可建議簡化撥款程序。政府因應《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探討全港鐵路和主要幹道基建佈局,以滿足北部都會區等本港整體長遠發展需要。
明日大嶼中部水域人工島預計今年第四季有初步方案,陳茂波稱政府正研究「精簡」程序,爭取進一步提前填海時間表,並探討利用發債或公私營合作等不同模式和融資方案發展。消息人士表示,發展局透過完成修訂分區計劃大綱圖前開展填海工程,力爭首階段填海工程由2027年提前至2026年,首批居民入伙時間亦提前一年至2033年。
消息人士又指,發展局下月將向立法會提交精簡土地法定程序建議,其中有個別程序可減省8個月時間。
消息:「精簡」土地程序建議下月交立會
預算案又提到,為安置受收地影響的棕地作業,政府初步傾向「利用市場力量」,在洪水橋及元朗發展以物流和汽車維修行業為主的多層工廈,並可兼容其他用途及受影響經營者。發展局明年將推出首幅土地。消息人士說,該地約佔37公頃,工廈會有特別條款協助業界「升級轉型」。
另外,為鼓勵業界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政府將提升相關樓面面積豁免,由6%增至10%,並寬免相應的上蓋面積,以及支持有關高度限制放寬,措施將於今年中落實。
綠色和平:「先填海後規劃」恐規劃失當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北都原以「城鄉共融」為藍圖,會收回濕地保育,但千億基金用途未提涉數百億元的收回濕地補償,加上南生圍濕地發展早前獲城規會通過,更令環團質疑政府原概念已破產。他又指明日大嶼未交代預算,或計劃以公私合營模式推行,但出售規劃權會換來規劃欠佳和生態破壞,「公屋起得偏遠,類似天水圍」,無助解決房屋問題。
綠色和平促請政府在疫情重挫經濟下,撤回耗資至少6240億元的明日大嶼工程。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質疑,政府「先填海、後規劃」做法會帶來規劃失當風險,因為甚至可在填海後再修改規劃。
(2022/23財政預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