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造地
【明報專訊】政府2021年10月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估算本港2019至2048年土地需求約5800至6200公頃,土地短缺達3000公頃,較2016年估算的1200公頃增加1.5倍。
原因:增居住空間
發展局長黃偉綸解釋,2016年的評估過於保守,而土地需求估算大增原因之一是報告將本港人均居住面積增一兩成,達215至237平方呎,以望改善港人居住空間。黃偉綸形容「愈住愈細」是社會的「痛點」,現時上海、新加坡及深圳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260、270及300平方呎。他說交椅洲填海項目部分公營房屋面積標準會增加10%至20%,日後規劃公營房屋亦會有相關考慮,並舉例稱現時公屋4人單位不足400平方呎,若增20%,可加至近480平方呎。
至於私樓,黃偉綸稱有意見認為未來賣地時加入條款,將單位最小面積限制在200或210平方呎,政府會考慮。
經濟用地需求翻倍
土地需求估算大增另一原因是經濟用地需求估算增加,由2016年的458公頃增至1080至1190公頃,其中政策主導用途用地估算860至950公頃。報告解釋,創科用地需求因推廣科學、創新科技相關行業的發展,由183公頃增至340公頃;同時亦需預留10%緩衝用地,以顧及《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額外土地需求。
「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運輸基建設施估算亦增,因人均休憩用地由每人2.5平方米增至3.5平方米,運輸基建設施由每人5平方米增至6平方米。
土地供應估算多來自新界北
《2030+》最終報告亦預算本港中至長期潛在土地供應約4100公頃,當局稱有信心覓得足夠土地應付短缺。政府估算的中至長期潛在土地供應中,3270公頃來自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兩大願景,佔整體供應近八成。黃偉綸亦表示全港濕地保育區及緩衝區共3100公頃,北部都會區發展會影響150公頃,所佔比例低,而政府收地後可決定其用途,例如讓團體營運魚塘等。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關注,北部都會區600公頃土地中部分或較具生態價值,即使未必起樓,改作公共空間亦未必恰當,質疑現時已納入中長期供應是高估數字,亦質疑現存工業村用地是否用盡。創新城市發展中心召集人、測量師學會前會長何鉅業稱,短期土地供應難追上短缺,馬料水填海、騰空沙田污水處理廠等項目應爭取盡快落實,以填補未來5至10年缺口;至於新界北新市鎮及北部都會區的土地供應,何認為雖可行,但收地、搬遷需時,或較難掌握具體供應時間表。
◆ Quicktake
˙政府估算2019至2048年的土地需求約5800至6200公頃
˙土地需求估算大增原因之一是人均居住面積提升一兩成
˙中至長期的潛在土地供應,八成來自明日大嶼及北部都會區兩大願景
●思考題
「如釋放部分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土地作房屋發展」,持份者之間可能出現什麼衝突?解釋你的答案。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bit.ly/3tS9EbD 有效期30日
[通通識 第7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