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基金倡釋放濕地緩衝區土地
【明報專訊】財政司長陳茂波近日接受訪問時提出需簡化規劃程序,以釋放土地供應。由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董建華創立的團結香港基金認為,目前新發展區前期規劃及公眾諮詢流程太長,建議三招加快發展,包括簡化公眾參與及城規會申述流程、加快環評及委託發展商興建部分公共設施。基金會亦指,現時本港劃定濕地緩衝區範圍已長時間未更新,不少土地成為棕地或被填塘,失保育價值,建議政府重新檢視濕地緩衝區的規劃準則,以釋放更多土地發展。
政府在《長遠房屋策略》提出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為43萬伙。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今年至2025年期間,預計公私營房屋供應約18萬伙,仍未追回過去累計欠缺約12萬伙,土地供應不足下,需考慮精簡行政及審批程序,提前將新發展區住宅建成。
規劃諮詢耗時 比昔日發展新市鎮慢10年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稱,本港2000年前拓展新市鎮,平均需時7.5年完成,需時最長的天水圍新市鎮亦只用10年;但2000年後的新發展區計劃,平均需時17年才有望落成(見表),如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新發展區,政府2007年提出後,預計2023年及2024年才有首批居民遷入,發展流程長。基金研究員許雅婷稱,推展新發展區的過程中,建造工程非需時最長的階段,反而是前期規劃及公眾諮詢。
葉建議政府從三方面縮短新發展區推展程序,包括精簡公眾參與及城規會親身申述流程、加快環評及委託發展商先興建部分公共設施,並倡議成立專責部門領導新發展區計劃。
葉說,現時城規會需接受市民到場申述,「假設收到5000份申述,而5000人都想去現場講,係需要畀呢5000人去講」,令會議耗時長,認為符合法定要求下,可考慮書面申述取代;又指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政府都設立三階段公眾諮詢流程,指「絕對有空間簡化流程」。
倡盡早處理私地換地申請
他指,現時古洞北/粉嶺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採用「加強版新市鎮」推展,一般分多期完成,但政府處理第一期工程時,就不會處理第二、三期私人土地換地申請,令本身屬其他階段的私人土地,因政府未做第二、三期而不可發展;建議政府可先委託發展商進行其土地附近的基建工程,令這些土地可較早發展,以加快落成時間。他亦建議政府重推土地債券,鼓勵土地業權人自願向政府交回閒置的土地,供政府發展或作土地儲備。
此外,當局可更有效率進行環評。葉指目前環評一般需時1.5至2年,包括檢視四季變化最少兩次,「其實香港一年四季都差不多,是否有需要四季都要睇一次?」
劃地範圍欠更新 部分已失保育價值
葉又稱,現時本港濕地緩衝區及濕地保育區佔地共約3000公頃,惟政府自1997年完成檢視後,至今未再檢討濕地狀況,其間濕地環境已有許多變化,部分已荒廢或被非法填塘,亦有不少成為棕地,建議政府趁北環線的發展契機,從新檢視濕地生態價值及規劃準則,「已沒生態價值的土地,就可拿出來發展,但如有生態價值就要積極保育」,認為發展及保育不是相對,而是可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