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學堂:唱蚋瞻 題詩述懷
【明報專訊】戴天,原名戴成義,作品前衛,極力擺脫當時仍然瀰漫的五四詩風。詩作多用短句,讀起來,節奏鏗鏘,結合傳統和現代風格。當時戴天每發表一首詩,也引來評論和哄動,開創一代詩風。如〈京都十首〉組詩用元曲小令式寫,當中〈坐看青苔〉更寫出現代詩意象,寫出境界——
■〈坐看青苔〉
所有的腳步
像雪那樣
溶了
一個眼色
淡淡地
向這邊走來
只是說
坐
開創一代詩風 培養一代詩人
戴天原籍廣東,1937年生,其生平說法不一。1960年代,他在台灣大學就讀外文系時,與同班同學白先勇、王文興、李歐梵等猛將創辦《現代文學》雜誌。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深造。當地的「國際寫作計劃」由美國詩人Paul Engle及華人女作家聶華苓於1967年創辦,是世界文壇的重要交流平台,名聞遐邇。早期參與計劃的華語作家包括白先勇、憬間B楊牧、林懷民、舒巷城等人。
戴天深受計劃影響,將美國打破師生階級的文學班模式引入,回港後與李天命、古蒼梧、岑逸飛等人舉辦「創建實驗學院」,希望不同階層的人可以參與學院生活,學費也是象徵式收費。戴天當時主辦「詩作坊」,開創香港民間詩歌講堂之先河,桃李滿門。
著名作家關夢南也是戴天的學生,他撰文悼念戴天憶述,兩人於1969年認識於詩作坊。客座嘉賓盡是港台著名詩人,上課地點後來移師太子道戴天與胡菊人合租的家。詩作坊人才輩出,包括鍾玲玲、淮遠、李國威、張國毅、劉天賜及麥繼安等。劉天賜說,戴天教史地時竟大談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存在主義,令他聽得「神魂顛倒」。關夢南認為,平民教學非常重要,雖然他只參加幾節課堂,但足已影響其詩歌世界,「如果沒有戴天,香港的文學,尤其是詩歌面貌或會很不一樣」。
手法前衛 隱含古典與中國風
戴天曾撰文指出,詩歌應該具備傳統和現代的元素,「傳統與現代,等同左手與右手」,其名作包括〈一匹奔跑的斑馬〉、〈石頭記〉、〈啊!我是一隻鳥〉、〈蛇〉、〈一九七一年所見〉等,全是前衛作品。如詩作〈啊!我是一隻鳥〉運用鳥瞰,開闊了視野,文字分天上人間兩層,透視城市人心;〈石頭記〉全詩甚長,則以劇本鋪陳,自然敘事抒情,像獨幕劇一樣,透過劇中人物自嘲——如果不反省,終有一天會變成醜陋的石像,被小孩鄙視。
■〈石頭記〉節錄
對於種子
人們最怕的
就是死
對於夢
是醒
對於石頭
是不斷的
生長
戴天另一作品〈花雕〉,是現代詩的實驗作品,隱含內化的古典與中國風。詩人蔡炎培其後也以相同題目寫出〈花雕——和戴天詩章〉的「酬唱詩」,即中國傳統文人之間互相贈答唱和、聊表雅興的詩詞。兩人同樣生於1930年代,在台灣求學,成名於1960年代,情誼躍然紙上。
■〈花雕〉節錄 戴天
「再來一盃
飲———盡」
不惜和騷貨親嘴
感覺風滿懷抱
而雨滴不來
■〈花雕 —— 和戴天詩章〉
蔡炎培
玫瑰南丁紫荊開了
矢車菊在伸縮喇叭
鳥投林
河間的鱒魚群
唼喋
橫笛。小號。微醺
台上
指揮的老而不
未飲先醉
暗暗召喚我家的肥貓
眾絃俱合
細細打聽春夜的流鶯
戴天對時代,民族憂患頗深,從代表作〈蛇〉也可以看出知識分子的情懷。「啊,自由/我必須自殺/用躺下去躺下去的/手段/我的慾望/是死」。在〈「文革」評註〉的幾行詩中寫道:「撿起了『史無前例』的破爛/掃起了『句句是真理』的垃圾/前有兩個『凡是』新瓶裝舊酒/後有『堅持』的狸貓來換阿斗」。
飯局上與好友暢談文學翻譯
戴天交遊廣闊、豪邁、具有江湖氣。專欄作家馮睎乾撰文,雖然不認識戴天,但身邊朋友常提及他。友人1970年代常隨戴天跟宋淇吃飯,暢談文學翻譯,眼界大開。戴天經常表現豪爽,即使出入酒店給門僮小費,出手就是「紅衫魚」,面對勸阻,更說「你咪理我啦」。2009年,市場竟然拍賣戴天與張愛玲的書信,售得5.4萬,當時有朋友詢問戴天是否有經濟困難,原來書信是戴天身邊的朋友私自拿走出售。
漫畫家馬龍與戴天私交甚篤,在網上悼念時寫道:「難忘他的溫厚、他的學養。難忘他愛吃肥肉的饞相……一杯紅酒為君舉離觴。 一路走好!」
晚年移居海外 心繫中華文化
戴天曾在大陸、香港、非洲毛里求斯、台灣及美國生活,精通中文、英文和法文,但他生前謙稱只是「一個寫詩的人」,其詩集《岣嶁山論辯》、《石頭的研究》、《骨的呻吟》,在中港台備受推崇。此外,他做過不少雜誌的主編,更是當年極受年輕人喜愛的雜誌《盤古》的創辦人。
1990年代,戴天擔任《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晚年移居加拿大,仍在《信報》撰寫「乘遊錄」、「鑿空談」等專欄,與香港文化界藕斷絲連。戴天在離港前曾公開表明不再擔任文學獎評判,不過2003年答應中央圖書館之邀,再任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新詩組海外評判,提攜後輩。關夢南曾多次到多倫多探訪戴天,感受到他蒼涼之意,戴天更坦言自己「不捨中華文化」。
戴天,是筆名,也是座右銘。昔日他接受訪問稱,筆名原意並非「不共戴天」,而是取自司馬遷《漢書.司馬遷傳》〈報任安書〉中:「僕以為戴盆何以望天」,頭上頂茯痐l看茪恁A比喻行事和目的相反,願望必不可能達到。戴天行事決斷,畢生推動文學。香港作家沈西城發文憶述,1970年代中,曾與戴天等人在出版社共事,惜各人先後離世或移民,即使自己最年輕,但身體也大不如前,慨嘆:「能說往事不如煙嗎?」
文:袁志敏
圖:樹仁大學新傳系網站圖片/明報製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5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