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6季負增長 首季GDP升7.8% 總商會:市民未能感受復蘇

[2021.05.04] 發表
本港首季經濟增長7.8%,結束連續6個季度的經濟收縮,港府展望內地和美國帶動的環球經濟復蘇,短期內應有利香港的貨物出口。圖為葵涌貨櫃碼頭。(朱安妮攝)

【明報專訊】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今年首季經濟增長的預先估計數字,在低基數及貿易強勁之下,第一季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升7.8%,結束自2019年第三季以來的連續6季負增長,遠勝市場預期的5%增幅,並創11年新高。不過,香港總商會認為經濟復蘇並不平均,市民未能感受到經濟正復蘇。有分析亦稱,失業率仍高企,加上疫情發展不明朗,單憑首季數據便說香港可全面復蘇是言之尚早。

增幅11年新高 主因疫下低基數

本港首季GDP按年增7.8%,增幅是2010年第一季以來最高,也是2019年下半年反修例運動以來再次錄得季度正增長,但高增長主因是去年同期本港GDP受疫情影響而跌9.1%,低基數效應推動按年增幅所致。

貿易強撐起經濟 消費微升仍低迷

從構成GDP的細項看,對外貿易表現強勁是支撐本港首季經濟的主要因素。出口及進口總額分別按年大升30.6%及23.3%;但全球繼續因疫情封鎖,服務輸出與服務輸入仍維持負增長,分別按年倒退8.7%及14.9%。

另一方面,農曆新年及政府於2月18日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帶動市民消費意欲,首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升1.6%,也是自2019年第三季以來再度錄得正增長。至於首季政府消費開支及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則分別升6.7%及4.5%。

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經濟首季急速反彈,但經濟復蘇並不平均,且整體經濟活動仍低於衰退前水平,原因是疫情及社交距離要求繼續打擊個別經濟環節,特別是一些涉及面向消費者的活動;而旅遊業仍低迷。此外,私人消費開支僅輕微增長,原因是外訪旅遊嚴重受阻,以及季初受第四波疫情影響,勞工市場情G嚴峻亦影響消費氣氛。發言人又稱,由內地和美國帶動的環球經濟復蘇,短期內應有利香港的貨物出口;中美關係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其他風險因素亦值得關注。本地方面,若疫情繼續受控,營商及消費信心可望在今年較後時間更全面改善。

梁兆基:復蘇欠平衡 未來兩季難料

香港總商會總裁梁兆基認為,本港經濟重拾增長主因基數極低,貿易表現轉好則因去年首季全球經濟因疫情被迫停擺;而本地私人消費只有1.6%增長,反映經濟復蘇欠平衡,部分原因是社交距離措施仍然生效、邊境仍未重開,故市民未能感受到經濟正在復蘇。

梁兆基續稱,大部分本地企業仍未能受惠於出口增長,希望政府設法扶助本地企業,關鍵在於中港重啟邊境。他又稱,因應印度疫情大爆發,未來兩季仍難預測,「除非能夠實現群體免疫,否則經濟活動將難以重返疫情前水平」。ING銀行大中華首席經濟師彭藹嬈稱,疫情仍對經濟帶來挑戰,尤其高失業率仍反映真實的社會現狀,所以不應從一季的經濟數據就定義為本港經濟出現全面復蘇趨勢。

更多港聞
疫下稅收3308億升9% 薪俸稅增幅最多
【明報專訊】2020/21年度經濟受疫情衝擊下,稅收不減反升,據稅務局提供臨時數字,稅收總額達3308.2億元,較2019/20年度上升27... 詳情
【明報專訊】審計署日前發表76號《審計報告》,審核入境處查假結婚個案,但入境處無按規定,在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公開聆訊前就公開反駁審計署。帳... 詳情
法案委會半月審完  曾國嶼葽s選制5.26恢復二讀
【明報專訊】立法會修改選舉制度的法案委員會上月17日開首次會議,只用約半個月、開了12次會,昨日完成工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嬰b會上稱,... 詳情
李予信議席遭呈請  洪志傑:官方投票人數不符目測
【明報專訊】前年區議會選舉於東區錦屏落選的民建聯洪志傑,早前提出選舉呈請,質疑當年點票過程出現重大不當,要求法庭裁定勝出的李予信非妥為當選,... 詳情
新界北發展申10億研  料最快2032年入伙
【明報專訊】政府向立法會申請約10億元撥款,就新界北發展作勘查研究和詳細設計,當中面積達320公頃的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其中住宅佔33公頃...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