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公司擁票佔比多 選委憂日後政策傾斜
【明報專訊】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工程界選委李智明於2016年與業界代表組成「進步工程」參與選委會選舉,當時開宗明義推動「雙普選」,亦加入與推動環保有關的工程界聲音。李智明認為,新選舉制度下工程界團體選民中的列明團體以私人基建工程公司佔多,形容「應改名為『基建界』」,當日後特首候選人和團體選民傾向推動和支持大型基建時,「可持續發展」、「減碳」等議題便可能被忽略,「不會再有人公開反對(基建)……即是唔好阻住地球轉、唔好阻人搵食」。
「公僕少參政 政府組織那麼多票?」
李智明憶述,2016年與業界參與選委會選舉時,加入推動環保方面的業界聲音,「不主張將資源全集中在基建」,結果他於9405名個人投票中獲2237票當選,「進步工程」大部分提名曾俊華「入閘」以達至有競爭選舉。李說當時進步、保守派別各取15席,但以總票數分析,進步對比保守選民約為4.5比5.5。
作為水務署前總工程師,李智明認為新安排下外界難以看到63個列明團體的挑選準則,例如當中有近10個屬公務員團體,包括政府土木工程師協會等,他說:「以往較少公務員參政,政府組織為什麼那麼多票?」亦有部分列明團體屬外國工程公司,質疑「如何確保他們是愛國者?是否外國勢力干預?」
倪學仁:列明團體多巨企 小的被吃光
同為「進步工程」成員當選選委的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表示,當年有和各特首候選人會面闡述工程界訴求,「他(候選人)不一定即時有反應,但當選後會參考我們意見」,認為選舉改為團體票後削弱業界代表性,也令選舉變得「更小圈子」,「有些公司投票選了某一特首候選人可能有延後回報,小圈子選舉就是這樣,人人都這樣做,你不做,是你傻」。
倪學仁又說,列明團體多為大型公司,「他們本身就有資源」,認為日後若擁有投票特權,如牽涉延後利益,「大顧問公司愈做愈大,小公司沒份投票,變成大者愈大,組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小的被吃光,業界不再是公平競爭」。
(選委會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