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型地」比例增 料2024年私樓平均實呎小於480
【明報專訊】除公私營房屋供應量恐不達長策目標外,團結基金會的研究報告指出,本港正陷「熟地」供應低、房屋落成量低及居住質素低的「三低」情G,形容政府手上熟地接近「彈盡糧絕」,熟地可建單位數目在3年間已減少近半。報告又稱,未來新落成私樓單位將「愈來愈細」,推測至2024年,新落成私樓平均實用面積將少於480平方呎,較2012年少三分之一。
稱近耗盡 熟地可建單位3年減半
報告指出,本港過去20年缺乏大型土地發展計劃,導致可發展土地逐漸枯竭,政府手頭熟地寥寥可數,熟地可建私人單位數目由2017/18年度高峰的2.55萬個,跌至2020/21年度約1.3萬個。
報告引述政府賣地資料,提供少於100個單位的「蚊型地」比例,由2015/16年度佔10%,升至2021/22年度40%,為9年新高,其中最新包括僅537平方米的堅尼地城西寧街及域多利道地盤等。
賣地計劃「生地」數量增
至於2021/22年度賣地計劃中,有6個地盤仍未完成《分區計劃大綱圖》修訂,即俗稱的「生地」,未能即時發展,數量較上年度3個倍增,當中最新包括灣仔皇后大道東269號地盤等。
報告指出,土地供應短缺損害居住質素,市民將會「愈住愈細」,按發展商向屋宇署提交的建築圖則及公布的售樓書推算,未來新落成私樓單位平均實用面積小於480平方呎,較2012年少近三分之一,而近年市面除「茤苤v及「貨櫃屋」,亦湧現「納米樓」甚至「太空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