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眼鏡
【明報專訊】//怎樣認識/
有天發現看東西不清楚,
驗眼後,鼻樑上從此多了副眼鏡
//第一印象/
鏡片厚重,非常討厭
//喜歡指數/
★☆☆☆☆
//關於它的其他小知識/
(1)曾經的奢侈品
今日眼鏡是不少人的必備配飾,
但在古時,
則是貴族和皇族才能負擔得起的奢侈品。
西式眼鏡約於15世紀中期傳入中國,
鏡片利用珍貴的水晶石、黃玉或紫晶製成,
價格非常昂貴
(2)皇帝要戴不易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年少時,
看事物不清楚,
需請外國眼科醫生替他檢查,
誰知身邊妃子和大臣皆認為,
溥儀應當有皇上的形象,
不能像老頭一樣戴眼鏡。
經過幾番口舌之爭,他才戴得了眼鏡
(3)16世紀已有隱形眼鏡雛形
隱形眼鏡,
即把有度數的鏡片戴在眼球表面。
歷史學家發現早在16世紀,
達文西已經提出此想法,但並未實行。
最終在1887年,
德國科學家Adolf Eugen Fick
製造出第一雙玻璃隱形眼鏡
Q1. 你喜歡眼鏡嗎?
☆☆☆☆☆
Q2. 你會怎樣描述看事物不清晰的感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Q3. 你覺得眼鏡能象徵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旁徵博引
法國小說作家柏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201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多聚焦二戰時期的巴黎,描述混亂時代下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故事。作者1980年代的小說《戴眼鏡的女孩》(Catherine Certitude,中文版由邱瑞鑾譯),透過女孩的視覺,細膩描述其眼中的世界和所見所聞——戴眼鏡的女孩與父親住在巴黎第十區一個倉庫的樓上,母親是舞者,人在美國,三口子已分隔3年。
眼鏡在書中充滿象徵意義,當女孩不願意面對現實生活的困苦時,她就不戴眼鏡,眼底的世界頓時不再那麼現實,人與物銳利鮮明的輪廓就會消失,全變得朦朧柔和。不過,時日過去,女孩終要長大,爸爸總是要求女孩:「該把眼鏡戴上了。」
女孩不得不聽從父親的話,只能戴好眼鏡,看清世界發生的一切事情。她看到世界本來的真面目,不能再沉溺於夢境。眼鏡可以象徵通往成長路上的痛,也可象徵為夢醒的自我警醒。朦朧的世界是否等於自欺欺人?如果是你,會想把眼鏡戴上還是脫下呢?莫迪亞諾以獨特又簡單的回溯敘述方式寫故事,帶讀者進入溫暖和煦的世界,情節平實卻包含深度。
文:袁志敏
圖:陳綺雯
[語文同樂 第5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