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例子庫:“他要先是自己,才能以他的生命實踐,成為家族的一則故事。”
【明報專訊】隸屬台灣行政院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下稱「促轉會」),早前被指其官網無法用香港的網絡登入,引來關注。「促轉會」現任委員會主委楊翠本身是學者和作家,祖父楊逵為日治時期小說家,也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兒子魏揚則是太陽花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
家人受政治逼害 擔起平反責任
楊翠出生於1962年的台灣,前一年她的祖父楊逵剛剛刑滿出牢。當時台灣正值白色恐怖時期(1949至1991年),政府實施戒嚴,箝制言論自由。1949年楊逵起草了一份600多字的《和平宣言》,呼籲保障人權自由、釋放政治犯,被判監12年。楊翠回憶祖父時提到:「他會說600多字換來國家關他12年,如果換算成稿費,他領過全世界最高的稿費。」
幼年的楊翠與楊逵一起生活,但親人鮮有提起家族曾受到的政治逼害,直到她後來參與相關的口述歷史工作,才體會到家人蒙受的傷痛。作為白色恐怖受害者的家屬,楊翠擔起了為他們平反的責任,在2018年加入「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歷任委員和代理主委,2020年正式出任主委。「促轉會」的工作主要分為4類:還原歷史真相、威權象徵處理、平復司法不法、重建社會信任,撫平白色恐怖為台灣社會帶來的創傷。楊翠曾被質疑其受害者家屬的身分,不宜出任相關工作,但她認為:「我可以同時體驗光,體驗影,我覺得做轉型正義的工作,如果同時理解光,理解行動者追求什麼理想,同時理解影,理解受創傷者受到了什麼,在這條路上會更堅定,也會更清楚該怎麼做這些事。」
從兒子身上 看見祖父對公義追求
楊翠也是一名學者,曾於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她關注本土歷史議題,希望呈現社會中相對弱勢的聲音,著有《少數說話:台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等論文集。重視多元聲音的楊翠,形容自己在閱讀上也是個「雜食者」,純文學類、通俗類、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的書都會看,甚至在撰寫碩士論文時,白天翻閱台灣歷史文獻,晚上就讀日本推理小說。
2014年3月,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又稱318運動),一群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群眾佔領行政院,楊翠的兒子魏揚為其中一名學生領袖,在運動結束後被捕。楊翠於同年12月出版了《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記錄了太陽花學運的事態發展,除了對相關議題的社論文章,亦有柔情的筆觸,分別以母親和孫女的身分,回溯自己的家族記憶,述說她如何從兒子魏揚身上看見祖父楊逵對社會公義的追求。書名取用了楊逵的同名小說《壓不扁的玫瑰花》,楊翠在序言中這樣解釋:「血的承繼觀,其實是一種思想暴力。如果一個生命主體勇敢挺身做了什麼,不是因為家族的血脈召喚,而是他自身的覺醒與勇敢;他要先是自己,才能以他的生命實踐,成為家族的一則故事……挪用阿公書名,是禮敬,是告別,也是為了回家。」
■知多點
二二八事件
文學家楊逵早年因參與社會運動多次被捕,包括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導火線源自政府執法人員追緝煙販時槍殺一名路人,引起示威,其後演變成對政府全面改革的政治訴求,最終政府出動軍隊鎮壓,造成大量傷亡。戒嚴結束後,台灣政府於1995年正式把每年的2月28日定為和平紀念日。
文:韓祺疇
圖:中央社、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4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