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標點:領帶
【明報專訊】我聽過這一句話:打領帶吧,給人專業的感覺。這令我想起母校的一段往事。
關於母校,除了少數好老師外,還依稀記得難以令人理解的校規,譬如說女生的短襪不可高於腳眼3吋,譬如男生的皮鞋必須刷得反光,又例如低於21度必須穿校褸、不可以把書抱在胸前。令我印象猶深的,是當校舍對面開了特殊學校以後(同一辦學團體主辦),校長為了街坊懂得識別兩間學校的學生,我校必須打領帶,即夏季時穿短袖白襯衣,然後打領帶;用一條領帶,區分所謂正常與異常。我記得教我中國歷史的女教師,因為不滿校長威迫她們必須穿裙子上學,於是頂撞校長,幾年之後,老師離職了。我永遠記得這不畏強權的一刻,彷彿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正人君子不是單靠衣裝
所謂正人君子,實際上不是單靠衣裝。打了領帶,不代表專業。頭戴假髮,就是公正無私、為公義執言的律師?誰都知道是癡人說夢。教師身教言教,無可厚非,但身教言教的豈止教師?所謂父母官、父母,甚至街上每一個長者、成年人,有誰不被下一代看在眼裏?難道應該用條文、規則規範所有人?尊重是雙向的,根基是信任。我信任你懂得分寸,當然有時候人不免失分寸,但應加以提點,而非因此用規條勒住所有人。打了領帶,不代表就是好學生,反過來說,不打領帶了,就應該被人看不起?穿上裙子,就代表端莊?更甚的是,所謂專業形象,究竟是用什麼價值觀構建而成?需知道「相規以善、和而不同」是中國文化可貴精神。
至今母校仍然規定男同學夏天打領帶上學。如果當中仍然存在所謂「非我族類」的區分意願,大概是罪惡一種。遠看中環,每位男士都打領帶,而且彷彿很帥。我想起念小學時,收到第一條領帶,頸的部分有膠帶,不用打結。父親跟我說:「長大了,可打領帶上學。」很多年後,我才知道,我多渴望回到那天的心境,渴望長大,並確信長大後所有東西都一定美好。
.呂永佳 -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著有《無風帶》、《午後公園》、《而我們行走》、《天橋上看風景》、《我是象你是鯨魚》。曾獲中文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大學文學獎、青年文學獎等。現為中學中文科科主任。
文:呂永佳
插圖:張欲琪
[語文同樂 第4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