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練筆:經典例子應用──屈原
【明報專訊】屈原忠君愛國,卻屢遭誣陷,其〈離騷〉反映了他對楚國腐朽政治的憤慨,對自己遭受不公而無從報國的憂怨。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經歷可以入文。
●作者例子(圖)
□ 相關名言
□人生經歷
■屈原
◆倡聯齊抗秦,惟屢被中傷
屈原為楚國貴族,主張聯齊抗秦,初得懷王信任。後來上官大夫靳尚因妒忌而誣陷屈原,終使懷王疏遠屈原。其後,楚國屢屢見欺於秦,屈原曾勸懷王殺秦張儀,又勸懷王不要前往秦國,都未被採納。懷王入秦,遭秦的伏兵要脅割地,懷王逃亡不果,最終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中傷屈原,頃襄王怒而放逐屈原。屈原終自沉於汨羅江。
◆〈離騷〉抒發遭受憂患的幽思
屈原生於「蟬翼為重,千鈞為輕」(指黑白顛倒)的渾濁之世,因讒言而遭懷王疏遠,他所寫的〈離騷〉一句「國無人莫我知兮」正道出舉國上下無人明白其抱負,苦無知己的寂寞。不過,屈原依然盼望蔽明塞聰的懷王覺悟,仍然「一篇之中三致志」(一篇之中再三表達振興國家的盼望),他鍥而不捨地勸諫,「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指堅持心中信念,九死不悔),給予我們擇善固執的勇氣。
●變用示例(圖)
〈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
前人對遙不可及的夢想堅持不懈,縱使在一時一地不切實際,空餘遺憾,但留給後人的,是艱難黑夜中的啟明星,為我們帶來慰藉。昔者孟子在戰事迭起、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周遊列國,宣傳王道仁政,欲救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此夢想,在摩拳擦掌欲擴張領土的一眾諸侯眼中,豈非不切實際的笑話嗎?孟子在當時可謂是失敗了,但後來的人,讀《孟子》,讀四善端,讀不忍人之政,明白人之所以異於禽獸,乃在有仁義禮智,人有尊嚴的自覺,繼而尋找生而為人的積極意義,這對我們來說,豈不是大有意義?又如屈原,其一生的夢想為楚國富強,惜楚懷王昏聵,聽信上官大夫的讒言而疏遠屈原。戰國時期,與君主同族而投靠他國並非罕事,屈原卻盼望蔽明塞聰的懷王覺悟,仍然「一篇之中三致志」,如此夢想豈不是不切實際嗎?他鍥而不捨的勸諫,告知了我們什麼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給予我們擇善固執的勇氣和榜樣。夢想固然是不切實際,不過,不切實際的夢想非毫無意義,相反,在漫漫黑夜、嚴嚴寒冬之中,那些堅持要尋找光明的一盞盞微弱的燈,能帶給人繼續努力尋找光明的勇氣。
〈談知己〉
李白曾謂「古來聖賢皆寂寞」,何以寂寞?此因有道之人在當世苦無同道的知己。昔者屈原輔佐懷王,主張聯齊抗秦,力求楚國在七雄間爭一席位。惜楚國的政治依然被貴族把持,他的改革內容也引起既得利益階層的不滿,屈原因讒言而遭懷王疏遠。〈離騷〉一句「國無人莫我知兮」正道出舉國上下無人明白其抱負,苦無知己的寂寞。當屈原行吟澤畔,欲自沉汨羅江之際,亦無一人可慰其摧心剖肝之痛。再看孔子,受陳蔡之厄,從者病,莫能興。他問弟子,為何君子會遭此境地?子貢便答,因為夫子之道過大,天下莫能容。這句正正揭露了聖賢苦無知己的原因。「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天下眾人所求,大部分不過名利二字,若要在顛倒黑白,蟬翼為重,千鈞為輕之世不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而去求移風易俗,求河清海晏、天下太平,那就注定是同道者寥,苦無知己了,范仲淹一句「微斯人,吾誰與歸」無可奈何的感嘆,便是出於此理。
■胡詠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職中學中文教師。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文:胡詠怡
[語文同樂 第4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