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為首個有害外來物種 台灣綠鬣蜥氾濫成災
【明報專訊】在台灣,一種叫「綠鬣蜥」(圖)的美洲蜥蜴近年氾濫成災,造成農業損失和生態問題,當局前年將綠鬣蜥列為首個有害外來物種,實施移除計劃控制數量,但行政問題令效果不彰。
光天白日,數隻大蜥蜴在曬太陽,不說還以為是去了動物園。
這種綠鬣蜥早年以寵物用途被引入台灣,因為人為棄養等因素開始在野外繁殖,幾乎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已在台灣建立族群,成為破壞環境的入侵物種。
綠鬣蜥以植物的葉和果實等作為食物,大量繁殖之下造成農業損失,加上有挖洞產卵的習性,對河堤、魚塘等構成破壞,亦影響原生物種,破壞當地生態平衡。
台灣林務局表示,綠鬣蜥已經擴散到台中、台南、高雄和屏東等8個縣市,當局去年在野外共移除逾14,000多隻,被捉去人道毀滅的綠鬣蜥5年間急升27倍,在情況最嚴重的屏東去年就移除了8500隻,但是依然不能有效控制綠鬣蜥的數量。
有學者指出問題在於移除計劃實施的時間,政府對計劃的補助是一年一結,由每年4至11月,與移除效果最好的時間,即是每年11月至下年3月綠鬣蜥的交配和產卵期錯開。
這段關鍵時期內,公營部門正審核預算,移除隊伍和研究人員,缺乏足夠資源自然令計劃效果大打折扣,有專家就建議未來應該實施跨年度的移除計劃,避免出現空窗期。
台灣2015年起已經禁止綠鬣蜥進口,去年規定任何有飼養的人都必須登記,而且不准繁殖這種蜥蜴,否則最高罰款5萬元新台幣。
有人認為台灣要制定外來物種管理專法,建立由預防、監測到管控的防治體系,而不是每次等問題出現才亡羊補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