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外貌也是一種實力
【明報專訊】男貌
若被形容為「外貌協會」會員,大多數人恐怕會抗拒,孔子卻坦承曾是一員。弟子子羽貌醜,孔子本不看好他,但他砥礪才德最終名聞四方,孔子不得不承認「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但夫子的經驗並未成為圭臬,漢朝皇帝多有才不配位的男寵,反覆引發宮鬥與廷鬥;魏晉整個社會都迷美男,貌美德劣的潘岳一出門即受歡迎得擲果盈車;唐代科舉及第者要通過外貌審查(「身言書判」的身)才能當官,傳說鍾馗便因貌寢過不到關而自殺。就算到了科舉完善的明代,仍不乏郭翀、王艮、丘浚等因顏值當不成狀元之例,彷彿醜男就是原罪。
女貌
現在美圖軟件大行其道,古代對美顏的需求則小得多:在傳統婦人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框架中,容顏遠不如德行重要,奇醜而德高的黃帝之妻嫫母便被奉為女性楷模。更現實的原因是,古代士族婚姻多由家族包辦,美貌意義不大。理論如此,實則除了充當門面的正室,納妾還是看外表,清代大才子袁枚所納五妾皆少艾,得意自嘲「無子為名又買春」。更不用說站在頂點的皇帝,絕大部分離不開美妃,以至早期的後宮傳記《漢書.外戚傳》,便通篇講述妃嬪老去即失寵的「色衰愛弛」道理——縱然傳統的教誨是紅顏禍水。
小說
古今不變的是,社會道德無論如何高尚,市井最重視的還是悅目。民間小說如「三言二拍」的主角常常不是俊男就是美女,才子佳人故事總是男女主角一見定情;經典的《三國演義》、《紅樓夢》更是儼如偶像劇的帥哥美女集合營,至今一有三國題材影視遊戲作品,觀眾必先對角色評頭品足一番。甚而在民間的力量下,諸葛亮的醜妻搖身隱世美女,孫權剛猛的妹妹變成對付劉備的美人計主角,杜牧與張好好由萍水之交昇華成戀人,唐伯虎「被風流」配上秋香,才子英雄好像必須有美相伴。以至於歷史原貌如何,似乎再無足輕重了。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4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