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食堂:戒用耳朵吃大餐
【明報專訊】■原文
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1】,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
余【2】嘗謂雞、豬、魚、鴨,豪傑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庸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
嘗見某太守燕【3】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誇之。余笑曰:「我輩來喫【4】燕窩,非來販【5】燕窩也。」
可販不可喫,雖多奚為【6】?若徒誇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其如吃不得何?
《隨園食單.戒耳餐》
■註釋:
【1】得味:經過調味
【2】余:古代用語,解作「我」
【3】燕:通「宴」
【4】喫:通「吃」
【5】販:買賣
【6】奚為:有什麼用
■語譯
什麼是「耳餐」?耳餐就是指只追求名氣,貪戀昂貴食物的名稱,誇大主人尊重客人的心意。耳餐是用耳朵來享用,而非用嘴巴來品嘗。他們不知道豆腐烹煮調味後,味道能遠勝燕窩;海菜不新鮮,還不如吃蔬菜和竹筍。
我(指作者袁枚)曾說雞、豬、魚、鴨,像出眾的人才,各有原本的味道,能獨自成為流派;海參和燕窩,如平庸淺陋的人,沒有自己的稟性氣質,需要依附他人。
曾經看到某位太守宴請賓客,用缸一樣大的碗,放茞M水煮的燕窩四O,完全沒有調味,客人卻爭相誇獎燕窩。我笑說:「我們是來吃燕窩的,不是來買賣燕窩的。」
可買賣而不可以吃,縱然量多又有什麼用呢?若只是為了炫耀身分,不如最後在碗中放入百顆明珠,價錢就變得昂貴了。如果燕窩不能吃,那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知多點
純粹用耳朵享受餐膳,在現代幾乎沒有聽過,但文中提到的情G,是否就不存在呢?其實只要細心留意,日常生活中也不難找到。不少人喜歡聽好人好事,不論真情假意,但只聽不吃,在飲食的範疇中似乎說不過去。
文中帶出的是,大眾將飲食帶到浮泛的層次,完全忽略了食物的基本味道。當人們一心追求罕有和昂貴的食材,忘記食物本身是沒有高低之別,對食物來說是不公平的,對廚師及食客同樣是不公平的。
作者袁枚為家常食材平反,用上不少手法,例如用豆腐與燕窩對比,指出價錢平貴和味道優劣並非成正比。將食物比喻成豪傑或庸陋的人,是相當生動有趣的手法,加上烹調方法的擬人化處理,誰獨立誰依附一目了然。
「餐」字多用作名詞,文中所用的為動詞,解作進食,耳朵無法進食,就可轉移成傾聽的享受。「販」字《說文解字》解作「買賤賣貴者」,即現代所說的「平買貴賣」,現代多解作出售,比較忽略「買」的意思。
■作者簡介
蕭欣浩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常任電視節目《學是學非》、《粵講粵降迭n學者嘉賓,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
文:蕭欣浩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48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