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練筆:範文作者例子應用——司馬遷
【明報專訊】《史記》對史學和文學貢獻良多——以人物為中心的紀傳體史學著作,乃是司馬遷首創;在文學上,《史記》語言平實簡潔,刻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可謂是古代散文的模楷,魯迅更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的人生經歷,以至其在史學及文學上的貢獻,均能入文作論據。
●作者例子(圖)
■司馬遷
◆處世態度
.重友誼
.發憤著書
◆名言
「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報任安書》
司馬遷因李陵事獲罪時,友朋無一人願意相救。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
司馬遷希望透過《史記》一書,整理古往今來歷史的成敗得失之理,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
◆人生經歷
•因言受宮刑,友朋無相救•
李陵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最後因寡不敵眾而降。眾人深知漢武帝不欲李廣利獲罪而必然怪罪李陵,故紛紛對李陵口誅筆伐,司馬遷卻選擇為其降敵一事辯白,指李陵素來對國家抱有拳拳之忠,不應因他未有以死殉節而怪罪於他。武帝怒,欲處死司馬遷。然而,當司馬遷被武帝施以宮刑時,卻並無一人為其辯白,「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
•志向抱負•
西漢司馬遷父親為太史令,欲仿效孔子著《春秋》之精神編史書,惜齎志而歿。司馬遷子承父志,編撰《史記》,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以「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希望透過整理一部由上古歷史迄至漢武帝的通史著作,找到歷史演變、朝代盛衰的因果關係,最終完成完整的一家之言。
●變用示例(圖)
〈談知己〉
在茫茫人海之中覓一朋友,能夠在危難之際雪中送炭,甚至從井救人,乃是難事。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謀的不止是友誼,亦可能是背後種種好處。似西漢司馬遷般甘願犧牲自己政治前途以拯救朋友者,大抵絕無僅有。其時李陵出征匈奴,因寡不敵眾而降,武帝怒極。當眾人均深知漢武帝不欲李廣利獲罪而必然將戰敗之責怪罪於李陵,紛紛對其口誅筆伐之時,史遷卻選擇為其降敵一事辯白,指其素來對國家抱有拳拳之忠,不應因他未有以死殉節而怪罪於他。結果史遷亦遭牽連而受宮刑。我們可以嘲笑他不懂得審時度世,但這不也正見在危難時為朋友仗義執言的難能可貴?相反,當史遷遭李陵之禍時,他因財乏而無法以錢贖罪,當時「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何故?因為眾人皆懼得罪天子,為免禍及自身,還是先將朋友拋開一邊吧!一般人以利相交,更突顯知己的難能可貴。
〈談責任〉
身在其位,固有其責。古往今來不少名人名士,其所負之責,不止於一職位、一崗位,而是自覺自發地盡心而行,履行他們心中的使命。且看西漢司馬遷為太史令,編撰史書固為其職責所在,但他修史僅僅為弘揚有漢一代的輝煌歷史嗎?不,他在《報任安書》提到自己修史,乃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此目的,他綜合前代史書的體例,創立紀傳體通史,記錄上自黃帝、下至西漢武帝時代近三千年的興衰終始,以待後人能「稽其成敗興壞之理」。此浩瀚之作實為前史之未見,若非心中有一使命,如何能在李陵一事獲罪受宮刑後,繼續忍辱含垢編史,最後寫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再看「香港女兒」謝婉雯醫生,在零三年SARS爆發期間,她為屯門醫院胸肺科醫生,主動請纓由內科病房轉往SARS高危病房,卻不幸染病殉職。她當年進入中文大學醫學院時,曾在入學手冊寫下自己的志願:「加入醫生的行列,為社會和人民服務。」可知仁者在其位,不止於盡其工作之責,更是有一份由心而發的使命感。
◆胡詠怡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職中學中文教師。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文:胡詠怡
[語文同樂 第4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