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通識無框架「第一天已出問題」 稱教育專業領航 教協:令人心寒
【明報專訊】高中通識教育科將改革及改名,特首林鄭月娥昨在電台節目表示,通識科改革不是政治凌駕專業,當局對於教育是以專業領航,不同意科目成為社會事件的「代罪羔羊」。她說,通識科爭議在過去10年從未停止,這個必修必考的科目既無課程框架,亦無經審批的教科書,全由教師教授是「不穩妥」,形容科目「第一天已出現問題」。教協批評當局沒有就改革諮詢教育界意見,稱當局自詡「專業領航」令人心寒。
林鄭月娥接受now新聞台《大鳴大放》訪問,稱通識科改革並非受北京施壓,解釋月初訪京只談經濟,不涉及教育。她說,在宣讀《施政報告》前有報道泄露改革內容,「不如提早宣布,免得大家猜測通識科會怎樣」。她說改革本應在下個學年落實,不擔心會激化退學及移民潮。
稱批判思考異化成「事事反對」
林鄭月娥昨在港台《星期六問責》表示,通識科當中的「批判性思考」被異化,變成「每件事都反對才算批判性」,反問「如果你很接受有些政府講法,或者《基本法》的說法,就不夠critical(批判)?我又覺得不是」,又稱明辨慎思的基礎是客觀的知識和歷史背景,認為通識科現在多數變成討論時事,容易受某一種指導意見影響。
林太又不認同通識科的「污名化」是來自建制派,惟承認科目改名與否有主觀判斷,而改動的內涵更為重要。至於日後能否在課堂上分析內地的負面新聞,她認為國民身分認同不等於不可批評國家,「國民身分認同表示重視、尊重中華民族,不會說做得不好就掩蓋它」。她亦不同意把社會事件或問題投射在通識科上,令通識科成為代罪羔羊或政治犧牲品的說法;她稱香港社會出現問題有很多原因,非簡單地由一個科目引起。
不同意通識成社會事件「代罪羔羊」
對於林鄭月娥稱通識科沒有課程框架,教協回應稱通識科課程框架穩固,並引述課程及評估指引指出,鑑於高中通識科所研習的議題仍在不斷發展和轉變,因此相關學與教資源不應只源自教科書。教協批評政府一再推翻通識科的立科宗旨,漠視學習新近發展議題的彈性;又批評是次改革通識科沒有諮詢教育界意見,但當局一直堅持自己「專業領航」,說法「令人心寒」。
香港校董學會支持改革通識科的決定,指於2014年「佔中行動」和去年「反修例事件」,部分青年「暴力攬炒」、破壞社會,批評通識科的單元內容成為青年「反社會」的教育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