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慢活 日月星街
【明報專訊】天、地、人合稱三才。《易經?序卦傳》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人乃萬物之一,生於天地之間,當然不能違反天地之道,而要順應自然,與之和諧共處。日、月、星合稱三光。太陽和月亮對人類而言是重要的天體,加上夜空中的星星,乃三種光明的來源。日、月、星街,光聽其名字便充滿夢幻感覺,這命名原來與街道的歷史有關。
三光者,日月星
1889年,香港電燈公司成立,首家發電廠位於灣仔,1890年為香港島首批街燈提供電力。當時多數人以舊式油燈、煤氣燈來照明,維港兩岸都烏燈黑火,唯獨發電廠附近的幾條街道燈火通明。不過到了1919年,灣仔發電廠已不能滿足香港島的電力需求,改由北角發電廠供電,灣仔發電廠留作後備之用。發電廠後來闢建成住宅區,據說日、月、星街取名自《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比喻如發電廠為城市帶來光明。
小區 小店
自從地產商大肆收購街道及商舖,香港到處都是倒模般的商場和連鎖店,個性小店買少見少,「星街小區」是罕有的特色商舖集中地。這區匯聚了獨樹一幟的咖啡店、餐廳、畫廊、時尚服裝和家品店,包括時尚服裝店kapok、天然有機生活雜貨店Edgar、畫廊及咖啡店ODD ONE OUT和意大利餐廳Pici等。
宜居 移居
雖然「星街小區」位於鬧市中心,卻像個平行時空,帶人遠離城市煩囂。區內種滿大樹,沒有公共交通,但只要走5分鐘就能抵達港鐵站和巴士站。這媔}了各式各樣的餐廳、咖啡店和日常用品店,種種因素吸引了不同國籍人士聚居,尤其是在金鐘和中環工作的上班族,形成華洋雜處的風貌。
可是因應活化工程,近年不少樹木被斬,舊樓被拆。有街坊反映雖然區內店舖能提供日常所需,可是售價不菲,假日期間更會出現人潮而變得吵鬧。加上鄰近有施工地盤,打樁、機器轟隆聲打破社區原有的寧靜。面對原本宜居的居住地迅速發展,不少街坊漸生起移居念頭。
舊去 新來
試想想,一個社區已變得殘舊破落,有居民希望將它重建,蛻變成高雅、現代化的新市區,可代價是承受高昂的租金和消費指數;有居民則認為應保留舊區歷史和特色,反對地產商或財團入侵。大家會支持哪一方呢?
日、月、星街曾是以車房、印刷廠為主的舊區,到處都是唐樓和老舖。太古地產與政府於2009 至2013 年推行活化灣仔舊區計劃,以公私營合作模式活化這一帶,建設新型住宅和商店,締造「星街小區」,更把它比擬為倫敦的科文特花園(Covent Garden),成為新的潮流熱點。「星街小區」吸引很多遊客、新租客和商戶,為社區帶來經濟效益,但因此提高了物價,街坊要在區內解決衣、食、住、行日漸困難。雖說新舊融合是這區特色,但愈來愈多舊街道、唐樓被發展商收購重建成豪宅,「新」逐漸蓋過了「舊」。不知數年後,「星街小區」還能否保留歷史痕[,還是會成為「士紳化」下的另一犧牲品?
文:盧嘉程
圖:盧嘉程、陳綺雯
[語文同樂 第4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