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角度:電子支付的利弊
【明報專訊】醫學界不排除現金為新冠病毒傳播媒介之一,如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在鈔票表面可存活兩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主任馬焦瓦(Sanjay Maggirwar)建議以信用卡等較少致交叉接觸的方式付款和收款。八達通前行政總裁張耀堂於2020年8月表示,不少傳統行業以現金交易為主,如街市、的士、食肆等,認為現時是轉用電子支付最好時機。
◆事件背景
政府2020年9月向立法會提交第三輪防疫抗疫基金的撥款申請文件,涉款約240億元,其中計劃預留約6750萬元,資助食環署和房委會轄下街市攤檔使用「非接觸式付款」,每個租戶將可獲劃一5000元資助,用作初期安裝費用等,估計約1.2萬個食環署街市租戶,以及約1500個房委會街市租戶受惠。政府表示,使用非接觸式付款有利公眾衛生,也有助減低在街市環境中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
「非接觸式付款」減傳播風險
八達通公司同月表示,已有42個街市超過2000個攤檔可使用八達通付款,早前曾與食環署合作,在全港8個區為街市檔販舉辦簡介會。不過,在食環署轄下大埔墟街市賣山草藥的檔戶陳姐說,檔內連收銀機都沒有,數元的生意若要「撳多幾個掣」相當麻煩,加上顧客多為約70歲的婆婆,她們都不會使用八達通等付款。
■評論摘要 (經編輯刪節)
政府資助可推動街市轉用
「曾研究為檔口裝設八達通機,獲悉要有上網設備才能使用,而上網費每月要二三百元……即使微信支付及支付寶等不收取行政費,但仍然需要上網設備。政府若能協助支付網上費用,有助推動電子支付。」——街市豬肉檔東主周先生
流動支付有資料外泄風險
「兩個常用的流動支付技術,即掃描二維碼和NFC(近場通訊)功能,本身並非沒有風險,如用戶掃描偽冒的二維碼後,會被引導至惡意網站或下載病毒,令個人資料被竊。」——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資料研究組
電子支付增效率
「香港市民在便利店、食店或小店消費時,不希望結帳過程太繁複而耽誤時間。對這些商戶而言,服務顧客最講求速度與便利,因此手機感應收款是值得考慮的新選擇,尤其是仍未接受數碼支付的商店。」——Visa香港及澳門區董事總經理史美琪(Maaike Steinebach)
四成公司準備發展電子支付
「訪問1000名香港市民、100間中小企及99間企業,發現七成受訪中小企認同『科技是公司的發展基礎』,分別有45%及44%公司稱已準備發展數碼營銷及電子支付。」——Google第三份《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圖)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201022BY.doc
[通通識 第6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