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文巡禮:6年中醫學 文史分不開

[2020.10.20] 發表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高級技術導師陳苡苡(左起)、中醫學及生物醫學四年級生譚嘉豪(Ben)及楊子晴(Michelle)皆認為,要讀好中醫,學生需要有良好的文化水平。
圖b
側人明堂圖
圖c
有時監診來不及寫下,腦袋又「轉唔切」,要先寫下病人說的症狀,他離開後才慢慢轉換為中醫術語。(浸大中醫學及生物醫學 四年級生Michelle)
學生將於「針灸實驗室」學習針灸等診斷手法。
浸大中醫藥學院設「中藥實驗室」,Michelle笑言辨認藥材最難,「覺得棵棵(中藥植物)一樣,要記名稱、性味、功用等」。

【明報專訊】中醫學及生物醫學雙學位6年課程中,除了中醫基礎及臨H醫學科目,包括中醫基礎理論、臨H中藥學、方劑學等;學生亦須學習生物醫學及臨H醫學的科目,包括解剖學、傳染病學及免疫病學等。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高級技術導師陳苡苡表示,中醫學與文化及歷史密不可分,除了中西醫基礎及臨H醫學,學生也需閱讀大量中醫學古文或現代白話文典籍。故此,課程看重申請人的語文水平,收生時計重中文、中史、中國文學等與語文相關的科目成績。

先習漢語古文

再修中醫典籍

陳苡苡表示,學院導師辦講座時,不時有學生問「我語文不好、不懂得看古文,會否讀不來?」有鑑並非每名學生皆有修讀中史或中國文學,學院會安排一年級生上學期修讀由中文系講師授課的「醫古文——古代漢語」,學習古文基礎語法;下學期修讀中醫藥學院講師授課的「醫古文——文獻選讀」,學習分析、閱讀中醫典籍序言或選段。學生再於二至四年級透過「中醫經典選讀」學習《內經》、《溫病學》等經典;修讀其他如中醫內科、針灸、骨傷、各家學說等科目,以及在導師指導下於各年級進行臨H訓練及實習時,亦會接觸到不同中醫哲學與理論。(圖b)

古語逐字解

不同中學文學

四年級生楊子晴(Michelle)表示,「醫古文——古代漢語」上課主要用到語法學教科書《古代漢語》,儘管她中學曾自修中國文學,但課堂研習古文的深入程度與過去大相逕庭,「中學的文學茩垓z解作者心情、分析人物性格,古代漢語卻是要我們逐字理解(字詞)背後意思,以及(字詞)組合(成句子)」。

學而時習之

中醫字詞不難

譚嘉豪(Ben)文憑試考生物及化學,不曾修讀中史或文學,認為中醫文言文篇章不難學,惟需時適應及累積知識,「直接硬背字詞是困難的,但中醫學有個好處,就是有很多實踐機會,(實踐時)配合所學知識,(記中醫字詞)就會變得容易」。Michelle亦說中醫術語有「寒熱」、「虛實」等辯證框架,按框架記誦會較易上手。(圖c)

■學習難處

把把脈

Michelle與Ben學習中醫理論、經典與藥材時,就遇上不少艱澀卻有趣的知識:

(1)讀古文學計數

Michelle修讀「文獻選讀」時,導師為增加趣味,蚞ル肸睅琚m傷寒雜病論》序言「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計算當時作者張仲景家中因傷寒致死的人數,「張家有200多人,10年後(因傷寒)死了約七至八成人……計畢後就明白他為何著此書幫助時人醫治傷寒」。

(2)古文多難字

中醫文言篇章常見寫法艱深的文字,不少古字皆為通假字或同音字,Ben舉例,瘡癰(粵音翁,局部皮膚紅腫、發炎等)的「癰」筆畫複雜難記,部分文章以簡體字「蛂v取代之。

(3)藥名差不多

藥效大不同

部分藥材名稱相近,但藥效差之千里。Ben以活血通經、利尿通淋等的「王不留行」為例,加上地名「廣東王不留行」(薜荔果),則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藥材。

課堂實戰不同 術語翻譯腦急轉

平日學習經典與診斷手法,需運用閱讀理解及整理資料的能力,面對病人更考驗溝通能力。Ben笑稱坐於課室時頭腦清晰,「但去到臨H(實習),很多病人會在你問診時反問問題,或答些你不曾想到的東西,(同時)要跟對方閒話家常」。他稱診症時或會遇到不曾在書籍上讀過的症狀,挑戰很大。

Michelle早前到舊生的中醫診所作見習、監診,也遇上「翻譯」難題,「有時我們監診即使來不及寫下,腦袋又『轉唔切』,都要先寫下病人所說的症狀,他離開後才慢慢轉換(為中醫術語)」。中醫問診或解釋症狀時需腦筋急轉彎,將術語「翻譯」成普通人能解的語句,如解釋「濕」時,會向病人具體說明有「頭好重」、「好易ョv等表徵。

迎來大學第四年,Ben與Michelle不約而同認為,愈讀愈覺中醫蘊含深厚的文化、哲學與歷史淵源。陳苡苡表示,課程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頗高,「如同學很希望讀中醫,文憑試一定要考得好,特別需在語文方面裝備好自己」。

文:陳綺雯

圖:蘇智鑫

[星笈中文 第006期]

更多教育
卷二升呢:描寫「內方外圓」的人(下)
【明報專訊】今回刊登「摘星」文章,同樣以刻劃人物「內方外圓」的美德為題,與上期比較,此文在「情節構思」、「情節推展」及「遣詞造句」上優勝不少... 詳情
卷一拆題:一步一足印——藉地點的轉移梳理文章結構
【明報專訊】時、地、人是記敘文不可或缺的要素,若要梳理文章的結構,除了早前提及的可留意時間的推展、人物的情感變化外,還可以依據地點的轉移。因... 詳情
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請看附圖) [星笈中文 第006期] 詳情
卷三綜合:反用資料 尋拓展方向
【明報專訊】上期提及2018年的閱讀材料中,已預示「拓展」的方向,有助同學在短時間內調整思路,一擊即中。今期會示範如何「反用」資料,快速找出... 詳情
備戰文憑:手法類題型剖析(二)——人物描寫
【明報專訊】描寫技巧於一般記敘文和文學寫作中十分常用,生動地、具體地描繪和刻劃人物或景物。考生必須認識不同種類的描寫方法,甚至要懂得辨識該描...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0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