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最緊要戒口
余嘉龍解構飲食「風險」

[2020.08.30] 發表
痛風患者結晶積聚在關節位,嚴重者令手指或腳趾變形。
很多海鮮類食物的嘌呤都超標
尿酸濃度過高,就容易在體內形成結晶,並積聚在腳趾關節位。
照片顯示的光點位,就是因尿酸濃度高形成的結晶體。
痛風發作時往往令患者痛不欲生
豐富美味的「痛風鍋」滿足了口腹之慾,卻對健康造成影響。
腳趾關節位形成的結晶,經過藥物治療,加上戒口大概要兩、三年才能融化。
除了腳趾,膝蓋關節位也會積聚結晶。
王慶南終於明白戒澱粉質令尿酸濃度增加的原因
余醫生指飲食在痛風治療中佔重要因素

痛風—對香港人來說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這是有錢人的「富貴病」,太多營養豐富的食物令尿酸濃度升高,尿酸鹽聚於身體關節部位發炎疼痛,但原來飲食失衡,同樣會令尿酸濃度升高,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余嘉龍,教大家飲飲食食時如何避免尿酸升高,減低痛風發作的機會。

王慶南:減肥戒澱粉質食物,半年後體重下降了,但尿酸升高是什麼原因?

余嘉龍:如果為減肥戒澱粉類食物,可能會吃更多肉類來代替澱粉質,導致吸取過多嘌呤,由於體重急速下降,身體燃燒脂肪,也會製造更多嘌呤和尿酸,這些都會令尿酸濃度升高,是造成痛風的成因之一。

王慶南:痛風可以根治嗎?

余嘉龍:要看是什麼原因造成,痛風大部分患者與基因有關,身體內有幾組基因,分別控制尿酸的製造、濃度、排放和結晶形成,如果來自家族遺傳,人體容易有尿酸積聚形成痛風,可是我們不需要太擔心,基因雖然不能改變,但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有效控制血液尿酸的濃度,令身體內的結晶可以融化,就不會有痛風的情況出現。

我們身體內的尿酸就像是「平衡器」,當身體製造過多、吸收過多,但又排泄太少的話,尿酸濃度就會升高,去到某一個狀態會有結晶形成,所以痛風最重要靠飲食控制,減少進食高嘌呤食物,其次是藥物將尿酸的濃度降低,食物和藥物配合,可以大大減低尿酸濃度。

王慶南:大家都說痛風是男人的專利,女性不會有痛風嗎?

余嘉龍:女性因為有荷爾蒙保護,痛風多數發生在停經後,比例上以男性居多,大部男性喜歡吃肉、喝酒,增加了痛風的機會,我們發現香港男性痛風的機會,近十年大幅上升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以前五十歲後才有痛風,近年有些男士二、 三十歲開始有痛風,我最年輕的患者是十六歲,因為長期喝汽水不喝水。

如果先天體質容易有結晶形成,加上後天飲食不健康,身體長時間尿酸濃度高,會在關節位形成結晶體,一般是腳趾公,愈積愈多爆發時,身體的免疫系統認為有異物入侵,釋放大量發炎物質對抗,引致紅腫發痛發熱,就是急性痛風關節炎,發作時被形容來得快去得快,但不控制的話,發作時間會變得頻密,劇痛情況也會愈來愈嚴重,嚴重者更會出現結石形成痛風石。

王慶南:痛風發作時,醫生列出一大串禁食名單,真的要戒到盡嗎?

余嘉龍:痛風發作時,嘌呤豐富的食物當然不能再吃,大部分肉類,貝殼類海產,都含高嘌呤,有些人擔心沒有肉類,影響了蛋白質的吸收,其實雞蛋是很好的選擇,部分蔬菜如冬菇、西蘭花、椰菜花、露筍,也會導致體內嘌呤上升,當病情穩定下來才可以適量進食。

進食的方式也要注意,打邊爐是一個很大的陷阱,嘌呤是水溶性,淥完所有肉類、海產後溶在湯內,當你淥一碗烏冬,雖然烏冬不是高嘌呤食物,但吸收了湯內的嘌呤,進食時也吃了很多嘌呤進體內,這也是患者為什麼不能喝老火湯的道理,因為經長時間熬煮,肉類的嘌呤溶到了湯裏;所以痛風發作也有季節性,冬天很多人喜歡打邊爐,發作率會變高。

王慶南:有報道指長期飲珍珠奶茶也會痛風,到底是珍珠還是奶茶的問題?

余嘉龍:珍珠、奶和茶都沒有問題,因為嘌呤含量不算高,是糖和果糖令體內嘌呤上升,所以不單是珍珠奶茶,太多高糖分飲品例如汽水,都會令痛風機會增加,當然一些有營養價值的飲品,例如果汁可以照飲,但沒有營養價值又過甜的飲品就要避免,果糖雖然是問題,不過水果營養價值高,我們不建議病人因此戒水果。

疫情下病發率減少

疫情期間不少健康問題逐漸浮現,不過痛風患者,發作機會卻減少,余嘉龍醫生說:「過去半年,大家的生活習慣有很大改變,尤其減少了飯敘機會,改為在家吃飯,少了應酬和飲酒,痛風的發病率也大大減低,所以痛風雖然和遺傳基因有關,但飲食才是關鍵所在,我有個病人全家都受痛風所苦,他卻沒有發病,因為他是一個素食者。」

痛風鍋的誘惑

台灣大行其道的「痛風鍋」,源自日本仙台一間居酒屋,店主應客人要求,將大量海鮮放在火鍋內,成品有很強的視覺衝擊,一放上網瞬間被轉發,風潮吹到台灣形成各式「痛風鍋」,更有「痛風鍋餐廳排行榜」,分量非常浮誇;余醫生指海鮮嘌呤含量持別高,貝殼類海產如帶子,魚類如:牙帶魚、沙甸魚、魚卵等含高嘌呤,肉類嘌呤榜中,以動物內臟如豬肝、鵝肝排榜首,其次是牛、羊、雞,所以進食時要注意。

醫生簡介:余嘉龍是風濕科專科醫生,香港風濕病學會會董,「再生會」風濕病資源中心總監,病人讓他認識到要成為良醫,除了醫病,更要醫人、醫心,心靈上的關懷和醫學技術同樣重要。

更多快樂大本營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0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