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自治權取消一周年 莫迪爭議聲中為印度廟奠基
昨日是印度廢除穆斯林聚居的印控克什米爾自治權一周年,印度總理莫迪昨(5日)前往北方邦的阿約提亞,主持在清真寺廢墟興建的印度教神廟之奠基儀式,再引起印度教民族主義爭議。阿約提亞被視為印度教神祇羅摩的誕生地,在該處重建羅摩神廟是莫迪所屬的人民黨三大目標之一,去年獲最高法院開綠燈。《經濟學人》形容昨日儼如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雙重節日」。莫迪的「印度教優先」政策惹來打壓國內穆斯林的批評。
經濟學人:民族主義雙重節日
神廟位置原是有逾460年歷史的巴布力清真寺,是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帝國統治的時期興建。印度教徒認定阿約提亞(Ayodhya)是印度教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的主角兼神祇羅摩(Rama)的誕生地,隨茼L度教民族主義和人民黨(BJP)在1980年代崛起,要求在清真寺所在地興建羅摩神廟的「羅摩誕生地運動」日漸升溫,1992年更有印度教暴民摧珩M真寺。去年11月,印度最高法院裁定,印度教徒可在清真寺廢墟興建羅摩廟,被視為莫迪一大政治勝利。
三大目標已達2.5
當局隨即展開羅摩廟的興建工程,昨日舉行奠基儀式,莫迪親自主持。莫迪聲言,8月5日跟8月15日(印度獨立日)同樣重要,一如獨立日象徵爭取自由的終點,8月5日象徵數世紀以來爭取興建羅摩神廟的結局。但他不忘展現安撫宗教矛盾的形象,強調羅摩代表印度「合一於多元」的傳統,甚至舉例指穆斯林人口全球最多的印尼,也存在獨特的羅摩信仰。他提醒「需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情感」。
批犧牲2億穆斯林
塑造印度教國家
《經濟學人》指出,自人民黨1980年代躋身國會以來,抱持三大目標:在阿約提亞興建羅摩神廟、落實「統一民法典」以令穆斯林家庭法須跟全國看齊、廢除憲法370條取消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地位。莫迪任內至少已完成三大目標的「兩項半」——只能計作一半的是統一民法典,儘管丈夫說3次離婚即可休妻的古老習俗已被列為刑事罪行,但仍有部分穆斯林家庭法保留。
對莫迪支持者來說,上述動作顯示莫迪是決斷和有遠見的領袖,批評者則認為莫迪是犧牲2億穆斯林人口,重塑國家成為印度教國家,並奔向專制統治的道路。但反對派面對這些意識形態似乎無計可施,最大在野黨國大黨對廢除克什米爾自治權的立場舉棋不定。
分析:未振興經濟 意識形態補救
《經濟學人》稱,莫迪當初上台是其管治能力和反貪的形象得民心,並非因印度教民族主義得到大多數認同。但莫迪的改革並未能振興經濟,人民黨因此將需要建立一套意識形態補救。研究人民黨的政治學者希塔帕蒂(Vinay Sitapati)稱,莫迪代表的運動並非圍繞國家權力建構的意識形態,不像共產主義、社會民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尋找一套治國意識形態將成該黨今後挑戰。
(BBC/法新社/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