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攻略:拆解通識題型 答題技巧
【明報專訊】周四《通通識》繼上期邀請資深通識科教師分析2020年中學文憑試(DSE)熱門議題及出題趨勢,今期將拆解題型及答題注意事項,助同學在最後階段溫故知新。
●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通識科教師張兆聰
■題型分析
一.「數據模式」 vs. 「 數據特徵」
「模式」題的數據有一定的邏輯規律,同學指出數據的特徵(如升跌、傾向)之餘,要理解數據表現的邏輯、與受眾的關係。以同性婚姻的議題為例,有數據或可見有信仰者尤其是基督教徒對此的立場較保守、教育程度較高者態度較開放。若同學只點出數據突出之處、升跌等,只屬「特徵」。
二.「是否同意」vs. 「多大程度上同意」
有同學視它們為同一種問題。前者的答題立場只可完全同意/不同意,容讓相反觀點的程度很低;後者屬部分同意,不得不承認反方的一些觀點。答題上,不認同有框架,但若方便同學理解,可視「是否同意」題有兩部分,一是己方的申論,二是舉出並反駁相反觀點;「多大程度」題則有3部分,一是己方觀點,二是無可否認有一至兩個反方觀點成立;三是論述不能認同反方某些觀點。
◆答題錦囊
1. 廣闊解讀題目
同學面對卷二時,不時只如卷一般作「資料回應」,但其提問範圍往往比題目資料闊。以2014年DSE關於光污染的考題為例,資料提及商場的發光二極管(LED)廣告招牌,題目問及夜間燈光,是出卷者用以分辨學生能力高低的「陷阱」,若答題時只就廣告招牌論述,忽略街燈等公共照明,考生解讀題目便過於狹窄。
2. 活用概念
有同學答題時總愛先背概念詞及其定義,其實無助取分,考卷並無要求詮釋概念。通識概念「要用,不是背」,重點是運用概念演繹觀點。
3. 先論述後引資料
能力較弱的學生,通常在主旨句後便抄寫題目資料,情G於卷一尤為常見。其實資料本身價值不高,其價值在於作為觀點的證據,故同學提出觀點後,不應抄寫資料,而須把觀點作概念論述。假設論點為電子學習有助提升學習興趣,應先運用概念解說電子學習與提升學習興趣的關係,才引用例子。
●元朗商會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黃鳳鳴
■題型分析
一. 比較題
2018年DSE卷二出現「……妨礙多於促進……」字眼,2019年卷二問及「哪個因素應獲得優先考慮」,均有同學不知屬比較題。答題時同學需設立比較準則/平台。「哪個因素應獲優先考慮」在2020年DSE很可能再出現。
若同學能力較高,宜採用「段段清」答法,即於同一段落正反駁論,逐段針對觀點的議論可展現高階思維。例如答題時首先比較A與B,再比較A與C、A與D,餘此類推。
二. 資料舉證題
近年多見「說明一個支持及一個反對這項聲稱的論據」的題目,同學宜準備題型將稍為改變,或出現「資料如何支持該聲稱」、「是否支持該聲稱」、「多大程度上支持該聲稱」、「兩項資料對於支持該聲稱是互相矛盾或琣X」。「如何支持」的題目已設定立場,「是否支持」則須判斷資料立場。
◆答題錦囊
1. 「持份者衝突」宜突出對立點
「持份者衝突」的題目,若同學目標取得5級或以上,應突出持份者A和B的對立/衝突點,而非只分別指出兩者的價值觀及觀點。例如環保團體重視環境保育,政府重視管治效能(故欲解決急切的房屋問題),因而在「明日大嶼」規劃上,政府為獲得土地而建議填海建人工島,環團則重視該處的保育價值,視之為環境保育的一道防線。這才指出了兩者在「明日大嶼」計劃上衝突的激發點。
2. 必須有例子
通識概念的定義大概記一記,但毋須隻字不漏背誦,答題時硬背概念的定義無意義。答題必須有例子,若同學自覺不夠時間溫習,可參考《明報》出版的《通識全攻略》或坊間類似的書籍,內有時事專輯、議題的quick review(快速回顧)、時事例子等。書中10多個時事議題的例子可轉移到其他議題,讀了不會浪費,例如部分校園欺凌的例子也適用於網上欺凌的題目。
3. 注意跨單元推論
如同學目標是5級或以上,要注意卷二跨單元的議題。以2019年卷二的考題為例,看似各自只涉及個別單元,其實六個單元已滲透其中,如題2b,考生須將文化保育與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保護環境等比較;題3問及韓國流行文化,程度高的考生應在答題展現跨單元推論,如中國內地流行抖音、追捧「韓流」等追星文化。
●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通識教育科主任劉錦輝
■題型分析
一. 指定數目論點
近年卷一經常出現要求指定數目論點的題目,如「提出一個論據」或「分析兩個原因」,對不擅長歸納整理的同學或有難度。同學應提升思考深度,把答案整合在同一論點中,避免一想到論點便下筆,使論點過於單薄。例如討論香港發展創新經濟產業可能帶來的影響,論點可以是「對社會不同階層有影響」,於論述部分舉例說明中產及基層均受影響,便可將兩個要點歸納在同一論點上。
二.陌生考題字眼
同學應有心理準備DSE可能出現陌生的提問字眼,但萬變不離其宗,靠同學的常識可以處理有關字眼。如2018年卷一問及「對教育目的所持的一個信念」,即是問「理想的本地教育應以什麼為目標」,這與學生平常所見的提問方向相似,資料也直截了當,不用過分憂慮。
◆答題錦囊
1. 忌拘泥於框架
同學容易受關鍵提問字限制而局限發揮,如「生活素質」,除了以環境、社會、經濟分類作答外,也可以從不同階層的人的看法、時間性、衛生、文化等方向答題,只要合理歸納便可。
2. 提問字立場
注意有些提問字眼本身已有立場,預設同學支持其中一方,與「討論」題型的處理手法不同。例如2017年卷二「評估科技的創新對傳統文化在現今香港所造成的影響」假設同學認同「科技的創新對傳統文化有影響」,同學可視之為「多大程度」一類題目回答。
●浸信會呂明才中學通識科教師陳曦彤
■題型分析
一. 歸納數據題
不同分數的「歸納數據」題的處理方法不同,如在卷一的4至5分題,同學應把不同數據分組,按其特徵歸納並作結論。若屬於6分題,考生應在歸納之外多加應用資料,簡單加插一至兩句解說背景,例如「因為香港經濟向好,故市民對房屋供應需求增加」。
◆答題錦囊
1. 注意時間管理
根據經驗,不少考生未能在限時內完成答題,建議同學在開考後立即計算每道題目的所需時間並寫在題目旁。考試期間宜習慣每作答一段後看一次時間,以免未能按時完成所有題目,導致大失分。
2. 加強訓練卷二甲部
近年卷二多以8+12分模式考核,甲部6分題多問「原因」及「影響」,屬於較易靠操練取分的題目。踏入最後溫習階段,同學宜多練習「分析成因」題目,只要從多角度分析,不難取得5至6分。
3. 小心選題
建議同學在卷二選題時應茩姻D眼、題型多於題目涉及的單元。同學傾向按自己熟悉的單元、有溫習的例子而心急選題,惟應留意能否精準回應題眼、題型是否直接易明,有時愈熟悉題目範疇愈危險,同學可能只顧「拋書包」而誤墮題型陷阱。
4. 善用關鍵概念
「貼題」溫習效率低,讀關鍵概念更有用。DSE踏入最後溫習階段,同學可集中溫習關鍵概念,以助考試時更易想到重點及寫出有力的主題句,讓評卷員留下深刻印象。概念能幫助同學答題時思路更清晰,起畫龍點睛作用。
●聖公會梁季彝中學通識科教師陳志華
■常見錯誤
1. 未能盡用資料
有學生處理數據的技巧不佳,較常見的是未能盡用資料,如題目問及「指出資料中就某議題一個支持及一個反對的論據」,表現較差的同學只會抄寫資料,亦有同學只用了資料A,沒有盡用所有資料;比較題也是同學表現較差的一環,如只分述好壞,欠比較分析。
2. 角度單一、
亂用「套路」
有同學太相信坊間的一些格式或套路,而沒有留意是否符合題目要求,結果未能展現多角度思考,答案也不對題。例如2019年DSE問及罕見病議題,有同學仍以「社、經、政、文、環」角度作答,其實未必合適
3.「優先考慮」
實屬暗比題
同學要留意題目字眼,如問及「哪選項應獲優先考慮?」,同學必須具比較意識;有同學只分析選項A為最佳,別忘了也要分析B、C選項為什麼不及A,這才是具比較意識。
4. 例子不具體
例子必須具體、具說服力,留意個人經歷不是具體的例子。以追星文化題目為例,學生自己的追星經歷及學到什麼,只是其個人經歷,答題時不能作為例子。
◆答題錦囊
1. 遇到不熟悉的議題怎麼辦?
如果同學在試場上發現對該議題真的完全不熟,沒有準備,首先要冷靜。若是卷一,建議同學將時間分配好,先答其餘兩題較熟悉的題目,最後才答不熟悉的。卷一畢竟是資料回應題,同學可以細心分析資料中的線索,盡力回答。如果在卷二遇到不熟悉的議題,同學記得不宜「博」,不要選答。
2. 遇到未見過的題眼怎麼辦?
有時考評局會考問一些未見過的用字,例如近年曾問過「關注」、「信念」等。同學遇見不熟悉的題眼時,可思考該字的本義是什麼,推敲其要求,也可用拆字法,如問及「結論」,即題目要求有「總結」和「論述」。
3. 較熱門的關鍵字
估計2020年DSE多問及「爭論」、「爭議」及「衝突」,也是近年社會常見的情G;「一個支持及一個反對的論據」也很常見。題目中寫明需要多少個論點,如「兩項挑戰」也漸成常見問法。
[通通識 第6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