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世衛乏錢缺權 抗疫乏力
年預算不及富國衛生部 權責掣肘未能應付全球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應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屢惹爭議,亦揭露組織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世衛上月底將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惟有公共衛生專家向本報坦言,在現行國際法下,世衛即使頒布PHEIC亦不會獲得更多權力或資源。專家亦指世衛多年來資金嚴重不足,年預算甚至遠低於富裕國家的衛生部門,認為疫情正反映二戰後形成的全球治理體制出現缺陷,未能追上聯繫日漸緊密的全球化世界。明報記者 陳籽穎
當世界注視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之際,世衛上周五宣布,非洲對抗伊波拉疫情到達令人鼓舞的里程碑,剛果民主共和國、布隆迪、加納及贊比亞都批准伊波拉疫苗,協助鞏固打擊伊波拉疫情的進展。2018年8月爆發的伊波拉疫情,已令超過2200人死亡。世衛官員形容,伊波拉疫苗的開發由非洲多國迅速批准,所顯示的合作及創新應對成為其他衛生議題的楷模。
前顧問:世衛無權強加意志凌駕政府
不過,在武漢肺炎一疫上,世衛成為眾矢之的,總幹事譚德塞多次讚揚中國對疫情的應對,惹來偏袒中國之質疑。世衛上月底召開第2次緊急會議時,才將疫情列為PHEIC,也被批反應過慢。美國喬治城大學公共衛生法律教授戈斯坦(Lawrence O. Gostin)透過電郵向本報指出,此舉實際上沒重大法律意義,「即使頒布PHEIC,《國際衛生條例》亦沒有賦予世衛更多權力或資源,這是個需盡快糾正的問題」。
他認為世衛應有更完善的方法,確保成員國遵守該條例及世衛建議,不過現階段頒布PHEIC亦有助提升全球警覺,促使各國投入更多資源及採取行動抗疫。
曾任世衛顧問的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全球衛生政策教授凱利·李(Kelley Lee)則認為,世衛至今的應對措施及建議是嘗試提醒公眾注意風險之餘,避免製造恐慌。其官方角色是從中國當局收集資訊,然後與全球衛生專家分享,協調各國防疫工作及提供技術支援。對於外界批評世衛應對不足,她認為組織已在國際法授予的權限下盡其所能,因為根據國家主權原則,世衛「無權將其意志強加於其他國家、凌駕政府之上」。
2018預算226億 僅及小型醫院
財政亦向來是世衛面對的最大問題之一,日前就呼籲籌募逾6.4億美元(約49.6億港元)對抗今次疫情。世衛2018年的總預算為29億美元(約226.2億港元;見另稿),凱利·李形容這個數目有如小型醫院的預算,卻要服務194個成員國。相比之下,美國衛生部同年預算為1.1萬億美元(約8.6萬億港元)。根據世衛網站,該組織涵蓋的衛生議題亦相當廣泛,包括交通意外受傷、空氣污染以至各種傳染病等。一直有專家提倡世衛改革,將資源聚焦在傳染病及對全球衛生較優先的議題上。凱利·李便反問:「我們是否已賦予世衛適當權力和資源,讓其足以對抗今次的全球傳染病爆發?」
民粹主義崛起 削對國際組織支持
凱利·李進一步指出,今次疫情正好揭露全球衛生保障體系急需改革。她解釋,目前體制之所以未能有效運作,是因為個別政府可能只為其利益而非集體利益行動,而目前體系亦有利於某些強大政經利益,「包括公共衛生治理等全球治理體系被妖魔化成這些利益的進一步操控,為人所懼」。目前世衛等國際組織正面對新挑戰,包括民粹主義崛起削弱民眾對聯合國組織的支持,而且不信任政府以至專家。
凱利.李形容現時世界正處於歷史過渡期,介乎二戰後形成的國際體系及漸趨全球化的世界之間。她說:「我們需要共同行動以應付對人類的重大威脅,但現時應作出有關行動的機構卻顯然與此脫節。氣候變化談判是最佳例子,今次疫情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