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指外企紛撤離 北京批誤導
發改委:內地製造業外遷影響可控
【明報專訊】中美貿易談判自上月「習特會」重啟以來鮮見進展。美國續向中國施壓,一方面財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表示,中美雙方官員預計本周將再次通話;另一方面總統特朗普則稱,與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關係已不是那麼友好,又稱對華關稅發揮作用,中國經濟下滑,許多企業正撤出中國,「這就是中國為何希望與美國達成協議,並希望當初沒有違反最初的協議」。不過,北京批評這「完全是一種誤導」。國家發改委發言人孟瑋昨日對此表示,從目前掌握情況看,中國製造業外遷的規模並不大,而且以中低端企業為主,對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勞動就業方面的影響總體可控。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15日)公布最新經濟數據,顯示國內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為6.2%,為1992年以來新低。特朗普同日在Twitter對此表示,這說明美國對華關稅發揮重大作用,數以千計企業正撤出中國,「這就是中國為何希望與美國達成協議,並希望當初沒有違反最初的協議」。美國之音引述經濟學者認為,除美國關稅外,中國國內需求下降及私企被擠壓也對中國經濟增速造成影響。目前情G令特朗普認為美方在談判時佔據有利地位。
對於美方說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昨表示,所謂美方因為中國經濟放緩,而認為中方迫切想達成協議,「完全是一種誤導」。耿爽說,在全球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增多的情G下,中國的經濟增速「應該還是一個不錯的成績」,特別與其他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還是領先的。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昨也確認中國有企業外遷,但指出這是國際產業分工和產業佈局調整,以及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她表示,目前中國製造業外遷的規模並不大,而且是以中低端的企業為主,對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勞動就業等方面的影響總體可控。、
另外,商務部綜合司司長儲士家近日亦指出,產業鏈的遷入遷出都是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一方面,中國既有包括5G等國內新產業鏈的形成,也有特斯拉等帶動國外產業鏈融入;另一方面,企業也會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主動走出去,或者向綜合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不能把產業外遷與中美經貿摩擦直接掛u,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國外貿、外資影響總體可控。
美擬立例保護本土製造業
新華社報道,特朗普周一還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採購監管委員會在180天內草擬新規,要求政府採購美國貨的本土材料使用成本,需佔產品總成本55%以上,高於現行《購買美國產品法》(Buy American Act)規定的50%以上。報道引述不具名分析人士稱,雖然該行政命令或可保護美國本土行業,但政府採購成本將大增。
美國全國納稅人聯盟自由貿易計劃主管賴利(Bryan Riley)認為,最終將是美國納稅人為政策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