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遠紅外線纖維 更平更環保
【明報專訊】市場上有不少具保暖功能的遠紅外線紡織品,一般是在纖維絲上添加化學品,並不環保,遠紅外線功效亦會隨洗滌而流失。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下稱研發中心)發現,利用物理方法,透過改變纖維絲的形狀已可提供相同效果,生產過程更環保,成本更可省40%,料今年內可量產,投入市場。
改變形狀達效果 不添加物質
遠紅外線紡織品可透過吸入使用者自身發出的熱力,再釋放熱能,達到保溫效果,不過製作具遠紅外線效果的纖維一直以來需添加化學品如陶瓷粉、金屬化合物等,會降低纖維機械性能和造成污染。
研發中心以4年時間,研究出新方法製作具遠紅外線功效的纖維。負責研究項目的理工大學紡織及服裝系副教授李鸝說,團隊從實際數據發現,纖維絲的形狀比起添加物料對遠紅外線效果有更大影響,結果得出「三角星形」纖維絲的效果表現較好。團隊將改良製作遠紅外線纖維絲機器的噴絲板,由以往一塊板60個小圓洞,改成一塊板120個三角星形洞。李鸝說,新方法令生產過程更環保,效果不會流失,更由於形狀改變,令成本可下降40%。
內地廠贊助100萬 料今年量產
研究項目獲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亦有內地廠商贊助約100萬元人民幣。李鸝說,廠商有做噴絲及機器組件,除了資金支持,不少實驗亦在工廠進行。現時研究有成果後,可馬上落地應用,預計需時數月改良噴絲板及調較機器,料今年內可量產。
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稱,紡織及製衣業污水排放多、常用化學品、碳排放亦高,去年聯合國環境署代表獲邀出席研發中心協辦的「時尚高峰會」時曾表示,環保工作數年未有進展。葛儀文當時建議在政府層次以外,也可從業界供應鏈入手,因為由生產到進出口亦涉及多個國家,而且更直接,香港亦為當中關鍵持份者,可助搭橋鋪路。
今年4月,研發中心邀請時裝品牌、生產商、出口商、物料供應商、學者等與聯合國環境署會面,達成共識,以減少污染、加強持續發展及環保方式生產,料今年底聯合國環境署會再到港交流工作計劃,並於明年10月展示工作成果,以在業內進一步推廣。
明報記者 林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