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港大品牌 學者憂財力不足致減產
【明報專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解散後,鍾庭耀另組新機構,不會再以港大名銜做民研。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說,做民研開支大,鍾庭耀的名字雖具一定公信力,但民研失去「港大品牌」,日後營運或多或少都打折扣,財力上要維持現有研究質素及數量,相當艱難。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以往港大民研透過調撥資源做政府官員民望,票站、遊行人數等富社會意義的調查,若日後因財政問題減少研究,是社會損失。
嘆港大棄30年所建「公共身分」
1999年成立的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去年因大學資源減少,暫停民研工作,鍾劍華憂港大民研日後獨立營運,財政是一大問題,因坊間愈來愈少機構委託做調查,市民亦未必有很大誘因捐錢支持。他認為港大民研的研究具獨特性,特首、官員民望等調查都在社會具重要參照價值,是不可或缺的聲音。他認為「脫名」後損失的是大專界,特別是港大,「大學本身應是社會公器,但港大放棄用了近30年時間建立的『公共身分』」。
中大2004年成立「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隸屬新傳與傳播學院,蘇鑰機稱中心經費主要來自學院、委託中心做研究的機構和學者。他說,大學屬下的調查中心,優勢在於與學院有協同效應,亦可善用大學場地。他稱過往不熟民意調查的受訪者聽到「港大」做調查,便會即時辨識到,民研脫離港大後,料受訪的市民及委託做調查的機構都需時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