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大使﹕盼華遵國際標準利合作
相信一帶一路經濟掛帥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歐盟目前正擬定自家歐亞互連互通戰略,被一些論者解讀為抗衡「一帶一路」,早前更有報道稱有27名歐盟國家駐華大使簽署報告抨擊「一帶一路」,引起不少揣測。歐盟駐華大使史偉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歐盟預期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時符合國際標準,而這也是歐中合作的基礎,但迄今有[象顯示中國未有完全遵循。不過他相信,外界目前對尚處於初期的「一帶一路」有過多解讀,相信中國的首要意圖仍是經濟,而非擴充影響力。
明報記者 林康琪
有見歐洲正自金融危機中恢復過程緩慢,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2015年推出歐洲投資計劃,亦即所謂「容克計劃」,目標是3年動員3500億歐元(約5283.5億加元),投資基建及數碼化等以刺激經濟增長。歐盟也在同年跟倡議「一帶一路」的中國設立連接平台(connectivity platform),研究雙方可否協同合作。史偉(Hans Dietmar Schweisgut)表示,歐盟歡迎任何能增加連接基建的倡議,因此十分樂於跟中國合作。史偉稱,該平台已找出40個項目,待今年7月中歐峰會落實。
西方傳媒近年稱,歐盟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似乎愈來愈保留。德國《商報》4月便爆料,指歐盟28國駐華大使中有27人簽署一份報告,雖然認為不應抗拒跟中國在「一帶一路」合作,但質疑其欠缺透明度,有違自由市場原則,唯一沒簽署該份報告的是近年跟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匈牙利。史偉拒絕評論有關報道,只強調歐盟對參與「一帶一路」一直有準則,而準則也為中國接受。
稱有[象顯示中國未履諾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Jyrki Katainen)去年5月赴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峰會對中歐合作發表了演說。史偉稱,該演說是歐盟如何看待中歐合作的基礎—— 「任何國際平台都應該開放、透明、不排他,環境及財務上可持續的,而且需要符合國際標準,並為既有網絡及政策的補充」。史偉強調,有關準則也為中國所認同,歐盟也預期中國會遵守那些條件。一年過去,史偉表示,現時要說中國是否符合那些準則仍言之尚早,但有[象顯示中國並未履行承諾。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連接亞洲項目主任希爾曼(Jonathan E. Hillman)今年1月25日在美國國會中美經濟及安全調查委員會就「一帶一路」作聽證時,引用CSIS數據庫的資料,指中國出資的「一帶一路」項目中,承包工程的89%是中資企業,只有7.6%是當地企業,3.4%是外資。多國發展銀行出資的項目,中資企業只佔29%,40.8%是本地企業,30.2%是外資企業。史偉引述該研究稱,若此說屬實,則中國仍未遵循有關國際標準。
歐注重體制方針「互用性」
連接歐亞可以說是不少大國的夢想,俄羅斯有「大歐亞戰略」,歐盟亦正構思自家的連接歐亞的戰略,當中包括海陸空交通外,亦包括歐亞的能源連接,除實質基建網絡外,亦涉及保證「互用性」(interoperability)的體制及方針。史偉稱,有關戰略預計過了今夏便完成,也希望跟「一帶一路」合作,同時也會考慮跟日本和印度合作。
不同國家及機構都相繼提出歐亞互聯互通計劃,當中會否有競爭?史偉承認,從某一角度上看的確有競爭,因為資源有限,各方都要提出最好的方案競逐,「畢竟我不認為有人在興建基建方面有專利」。他承認國際舞台上主要參與者都有國家安全關注及地緣戰略考慮,但認為互聯互通應從它可否加強聯繫、從而振興經濟及貿易的角度看,而非從國家利益出發。
被問及他會否擔心中國藉「一帶一路」擴充影響力時,他鄭重地說:「我們不認為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企圖是要擴充影響力,其主要動機還是經濟上的。」
他稱,人們對尚在初期階段的一帶一路有太多過度解讀,但亦說:「不過,經濟影響力必定伴隨整體影響,這是我們需要處理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