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專題:囚
【明報專訊】中國自古牢獄之災常見,戰敗被俘有之,因權力鬥爭鋃鐺入獄有之,亦有文人作品得罪當權者被投文字獄。要數千古風流「監躉」,《史記》作者司馬遷認了第二,沒人敢認第一。榜上有名的,還有被俘時在獄中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以及出獄後窮中作樂、雨中吟嘯徐行的豁達大文豪蘇軾。
到了現代的香港,說「監躉」恐有冒犯之意,而改稱「更生者」;監獄由懲教署管轄,寓意懲與教並重,但對更生者來說,監獄依舊是「有懲無教」。
早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辦「囚」—更生人士圖文展,並在「更生人士真人圖書館」活動邀請Raymond、志剛、阿邦分享經歷。三人曾在監獄進進出出,入獄從不是他們改過自新的理由,而或許他們的「囚」在更早前開始:囚禁他們的不是磚牆和鐵門,而是毒品,亦是固有的社交圈子。即使重獲自由,「更生者」的標籤卻是另一種「囚」。正如阿邦總在問更生者是否一定是壞人,又正如志剛說:「一些更生者想向上爬時,因為有案底而有很多阻撓。譬如我再讀書讀得很好,可以做份好的工作,(做)文職、大公司,但因為我有案底,他不會理會我的案底是否關乎這份工作。」
文:譚舒雅
圖:馮凱鍵
[語文同樂 第3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