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臉不匿名」25年:守網上私隱防線
Facebook、亞馬遜、Google等科網巨企如何處理用戶資料近日再成焦點,其中私隱問題尤受關注。美國一名男子為了重奪個人私隱的控制權,逾20年來堅拒讓自己的臉在網上曝光。他認為臉孔是最重要的個人特質,即使他樂意在網上披露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細節,但絕不能棄守身分辨識的最後防線。
公關專家試驗樣貌絕[網上
公關專家赫爾森(Jonathan Hirshon)的fb帳戶擁有超過3000名朋友,他會定期更新個人資料,也不時分享新動態,例如剛到哪堨h度假、晚餐煮了什麼菜、身體狀G如何等,不過他從不將有自己真實容貌的照片上載至社交網站,亦盡可能避免臉孔在網上曝光,儼如「無臉人」。他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稱,早於25年前互聯網尚在起步階段時,他已決心令自己的樣貌絕[網上,雖然最初只是出於遊戲心態,看看可以堅持多久,結果持續至今。
照片標籤做手腳 混淆搜尋引擎
為了保持臉容神秘,赫爾森花了不少工夫:他到各大機構演講時,必定第一時間警告聽眾,嚴禁他們攝影或將其照片上載網上,身處人群中亦會小心避開他人的鏡頭,以免有人自拍上載時意外將他納入照片中。數年前他開始邀請朋友在網上隨機為不同的人物、動物甚至礦物的照片上加上其名字的標籤,並定期以各種非他本人的照片設為fb或Twitter帳戶的個人照片,用以混淆搜尋引擎;即使偶有一兩張真實照片出現在網上,他人也難以識別。赫爾森深信,網絡是世上最無私隱的地方,只要踏足網上,便會處處留下痕[。他笑言,不讓臉孔在網上曝光是他向世界彰顯自己仍掌握個人私隱的「吶喊」,「臉孔是我的個人本質,那就是說我拒絕放棄自己能控制的最後一項可讓人辨識的資料」。
倡付費使用社交網 自主數據
歐盟即將在今年5月實施新的私隱法例《一般數據保護條例》,旨在讓民眾可重新控制個人數據,包括在何處使用數據,或與什麼人或機構共享,有論者認為此做法將令個人數據變成類似石油的高價商品。
赫爾森贊成美國研究設立類似法例,但他指出若要成事(自主個人數據並將之用作商品),用戶就須改變使用社交網站的心態。目前人們視社交網站為完全免費的服務,任由網站與第三方商戶利用個人資料炮製度身訂做的廣告圖利,他說:「除非我們選擇為社交網站的服務付費,我們才可選擇讓個人資料保持隱密並將之化為財源,否則一切只是空想」。明報記者 羅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