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雨水再利用 全國擬造16「海綿城市」
【明報專訊】據估計,世界有36億人,也就是全球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一年中至少有一個月可能出現水資源短缺的地區,這驚人的數字到2050年,可能升至57億人。全世界都在試圖解決此地球共同難題,而中國的「海綿城市」或許是解決方案之一。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日前發布的《2018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稱,為保護全球水資源,綠色解決方案已經呈現巨大潛力。報告主編理查德·康納舉了各國範例,其一就是旨在改善水供應的中國「海綿城市」建設。
成本不高於傳統系統
外媒報道,中國計劃在2020年內打造16個「海綿城市」試點,目標是通過提高滲水、保水和蓄水、水淨化以及恢復濕地等方式,回收70%的雨水。康納認為,「這些解決方案具有成本效益,並且成本不高於傳統系統。」
據《成都日報》報道,成都經過升級改造的活水公園變身為「海綿城市」科研實驗基地,市建委副主任屈軍介紹,「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按照「海綿城市」理念,透過成都特有的地理和水文條件實施16種具體措施,如透水鋪裝、綠色屋頂、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立體綠化、蓄水池、植草溝等。如果走在中環人行道,會發現這裏與成都其他人行道都不一樣,倒一杯水下去,會被地面瞬間吸收,祕密在地磚下面,是由三層大小不一的碎石組成的、厚達60公分的海綿結構。而這只是成都「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小成果。
助世界農產量增20%
聯合國報告顯示,近一個世紀以來,全球水資源使用量增加了6倍,並且繼續以每年約1%的速度穩步增長,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消費模式變化等因素,使用量預計將大幅增加。在氣候變化和全球人口增長威脅數十億人的水資源安全之際,各國政府應該重點關注「更加綠色」的政策,以改善水的供應和質量。
康納指出,另一個呈現巨大潛力的綠色解決方案為紐約,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通過森林保護項目以及鼓勵農民採取環保做法而向其付費,保護了向城市供水的三個最大流域。如果採用更加綠色的水資源管理做法,全世界農業產量可能增加約20%。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由聯合國大會在1993年作出決議,也稱「世界水日」(World Day for Water或World Water Day)。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世界水日的目的就是為了節省地球水資源,解決全世界缺水的狀態,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並提高國際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