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拆兩枚千磅炸彈 任務中過生日 拆彈主將:不靠運氣 靠訓練經驗
【明報專訊】警方爆炸品處理課上月在港鐵沙中線會展站地盤,先後拆除兩枚二戰時的美軍空投炸彈。肩負兩項拆彈任務的炸彈處理主任Adam Roberts(盧秉善)說,「我們(拆彈專家)不依靠運氣,我們靠的是訓練和經驗」,又形容拆彈時根本無時間去害怕,對短時間內處理兩枚千磅炸彈感到「極不尋常」(extremely unusual)。
明報記者 賴銘傑
任務中兩人一組 放心將生命交拍檔
警方先後在上月27日及31日接報上述地盤發現炸彈,爆炸品處理課分別用了近26及24個小時完成拆彈,其中發現首枚炸彈當日,正是盧秉善的48歲生日。他昨日受訪時說,不介意在拆彈中度過生日,反而力讚這份充滿危險的工作是「全世界最好」。他說,拆彈時一般以兩人為一組,其共事的團隊盡心盡力且高度專業,他願意將生命放心交予拍檔,而遇上大型行動時可達20人支援。
沒穿防爆衣 「千磅炸彈前毫無作用」
1998年加入爆炸品處理課的盧秉善,主責兩次拆彈任務時均沒穿上防爆衣。他解釋,「在一個千磅炸彈面前,防爆衣毫無作用」,故只戴上頭盔。他形容在人口稠密的市區處理兩枚千磅重炸彈是「畢生難忘的事情」,又稱「拆彈工作絕對不能被恐懼佔據頭腦(fear is not the primary sensation)」。
盧秉善全程留守現場拆彈,又與隊員「捱飯盒」,他說﹕「拆彈時不覺累,但完成任務後即身心俱疲,低下頭喝了杯茶便回家休息。」他又打趣說,現實中的拆彈不像電影情節,「不是劉德華拍電影,不會5分鐘便完事,我們需要更多時間」。
第二次更難 炸彈一邊處理一邊滑落
爆炸品處理課高級炸彈處理主任周錫健說,最近兩次是第二和第三次在市區發現大型炸彈,而有別於過往用電鑽鑽穿彈殼,最近兩次均採用先進的水力磨砂切割方法,透過水壓和鋼砂「切穿」炸彈表面。他說這方法可減低炸彈爆炸風險,「以前用大電鑽會產生熱力和摩擦力,炮彈爆炸也不出奇」。
周錫健說,天氣及位置是兩次拆彈的最大障礙,特別是處理第二枚炸彈時,「(炸彈)一邊處理一邊滑落,需用長時間穩固」,而下雨亦令承托炸彈的泥土流失,另炸彈部分埋在泥土,看不清引爆管位置,亦增加了難度。周說,千磅炸彈一旦爆炸,殺傷力將十分大,包括產生3000℃至4000℃的熱力,氣流威力亦可達每平方英寸200萬至300萬磅力(PSI),碎片飛散範圍更可達1至2公里(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