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文大學一項追蹤調查發現,2016年有近兩成半成人受訪者面對「匱乏(deprivation)」的情G,即未能負擔兩項或以上的「生活必需品」(見表),認為明顯高於2016年官方貧窮率的19.9%。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認為,官方貧窮線低估弱勢者生活需要,政府應以「匱乏」評估港人生活狀G。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與香港及海外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SDWH-HK),在2011年起進行「香港貧窮與社會弱勢的趨勢-跨學科及縱向研究」,探討收入以外能夠識別社會弱勢情G的指標,發現「匱乏(deprivation)」能更全面理解弱勢的生活狀G。 定義﹕未能負擔兩項必需品 研究在2014年至2016年,展開兩次全港隨機抽樣追蹤問卷調查,訪問員先於2014年上門面談訪問抽樣的家庭,2016年再次到訪相同的受訪者了解其生活轉變,最終成功訪問了1476名成人及574名兒童。研究根據過半數受訪者認為一般成年人的生活必需品,組成23項「成人生活條件清單」,包括每日三餐、每年一次定期牙齒檢查、有足夠金錢慶祝特別日子等;如被訪者負擔不到當中兩項或以上的生活條件,便會被定義為處於「匱乏」狀G。 青年中年改善 長者惡化 扶貧委員會早前公布去年的貧窮率為19.9%。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表示,2014年的成人匱乏率為28.8%,至2016年,下跌至24.7%;如仔細看不同年齡組別的匱乏狀G,無論青年、中年等群組皆有改善,只有長者匱乏情G惡化。在2016年,34%受訪長者處於匱乏,較2014年增加1.2個百分點。 他認為,雖然經濟環境改善,就職市場向好,最低工資等令入息增加,匱乏率有所改善,但去年仍有四分之一受訪成人處於匱乏,情G令人關注,現時官方貧窮線只能反映核心家庭的生活狀G,低估香港社會弱勢者生活需要。他說,有領取社會保障援助人士的匱乏率,較沒有領取的受訪者高,同時反映政策未夠針對性,處理市民的必需品需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