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劇場:兩手相牽六十載
【明報專訊】■愛情的甜
「我沒有訂婚。」
「我也沒有男朋友。」
1932年春天,楊絳(1911-2016)於清華大學遇上錢鍾書。初次見面,便提到戀愛婚嫁。
楊絳是近代著名作家與翻譯家,著《幹校六記》、《我們仨》等,其翻譯的西班牙小說《堂吉訶德》被譽為至今最佳譯作。錢鍾書則是國學大師,精通七國語言。才女配才子,看似天生一對,但楊絳曾稱兩人「門不當戶不對」。錢鍾書出身名門望族,重男輕女,錢父希望媳婦管教兒子;楊絳的父親是苦讀成才的律師,主張男女平等,而她一生都珍惜配偶的童真。
錢鍾書會用毛筆偷偷地畫花妻女的臉,也常將女兒錢瑗的玩具、文具塞滿牀鋪,作弄對方。錢鍾書與楊絳提起兒時最愛玩「石屋裏的和尚」遊戲,關上房門,頭蓋被子,自言自語。無聊的行徑,楊絳聽得津津有味。兩人愛四周散步「探險」,因為他們覺得兩人隨時都探索到新鮮的事。
■愛情的酸
楊絳曾陪伴錢鍾書赴英讀書,法國誕下女兒、待在醫院休養時,錢鍾書每天探望,苦着臉說自己打壞了各種家具。他是家裏的「大阿官」,不擅於照顧自己,楊絳只是淡淡地安撫錢鍾書:「不要緊,我會修。」
夫妻返國後抗日戰爭爆發,一家艱苦過活。為了讓錢鍾書專心創作《圍城》,楊絳鼓勵他減少工作時間,自己則當教師幫補家計。錢鍾書嘗言,楊絳若非照顧家庭,她定擁有更大的文學成就。
夫妻捱過抗日、內戰,又迎來政治鬥爭。文化大革命時期,身為知識分子的二人屢遭批鬥,曾下放農村接受勞改,女婿被迫自殺,一家離散。楊絳問過錢鍾書,1949年如果離國,豈不更好?錢鍾書說不,他引北宋柳永的詞自喻:「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所以,他們留下來,男的掃院子,女的洗廁所。
■愛情的苦
群眾審問我:「給錢鍾書通風報信的是誰?」
我說:「是我。」
「打着手電筒貼小字報的是誰?」
我說:「是我──為的是提供線索,讓同志們據實調查。」
……
台下鬧成一片,要驅我到學部大院去遊街。
──楊絳《幹校六記》
文革期間,有人寫大字報告發錢鍾書,楊絳不忿,於是便寫小字報,為夫申冤,引起群眾不滿,楊絳再遭批鬥。當時很多夫妻選擇劃清界線,免得互相連累,但楊絳夫妻選擇結伴堅守。兩人同遭剃頭,便互相幫忙理髮。夫下鄉勞改時,妻為夫縫衫。後來二人勞改的地方相近,常於菜園「約會」,苦中作樂。楊絳寫《幹校六記》回首文革經歷:「常言『彩雲易散』,烏雲也何嘗能永遠佔領天空。」
烏雲散去了,楊絳續與丈夫女兒相守廿載,後來他們先後離世,楊絳着手整理丈夫筆記,直至2016年去世。「每項工作都是暫時的,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家國動蕩,愛情仍舊細水長流。
■做一做
1. 楊絳翻譯了哪本西方小說,被譽為至今最佳譯作?
A. 《簡愛》
B. 《傲慢與偏見》
C. 《堂吉訶德》
D. 《咆哮山莊》
2. 以下哪項是楊絳的著作?
A. 《阿Q正傳》、《狂人日記》
B. 《雅舍小品》、《罵人的藝術》
C. 《圍城》、《寫在人生邊上》
D. 《幹校六記》、《我們仨》
(答案見另文)
■下期預告
生於動蕩年代,長壽或意味遭受更多的苦難。下期作家劇場,見證早逝作家蕭紅的黃金時代。
文:蔡康琪
圖: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