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提激光概念 未考慮用途」 重力波港學者﹕應放膽資助基礎科研
【明報專訊】3名發現重力波的科學家獲頒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文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黎冠峰亦有份參與得獎科學家團隊,於重力波觀察站研究,是團隊中唯一一名來自香港院校的科學家。黎教授昨指出,香港政府投放在科研的資源不足,期望政府在批出研究資金時,不要太茩型膍s能帶來的即時效果。
黎冠峰在香港出生,4歲移民荷蘭,在劍橋大學讀畢自然科學系學士及碩士後,便回荷蘭攻讀博士學位,並於2009年加入LIGO(Laser Interferometer Gravitational-wave Observatory,激光干涉儀重力波觀測站)合作組,參與重力波探測工作,其後又到加州理工大學完成有關重力波的博士研究。黎冠峰畢業後,於2015年9月到中大任教,當時湊巧是第一次探測到重力波的時間。
勿逼科學家給成果
黎指他主要負責計算收集得來的數據,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否相符,雖然暫時很難解釋重力波的發現對社會有什麼具體用途,但對未來探測宇宙其他物質就有很大幫助。他提到,像重力波這類「物理基本研究」相當重要,認為科研很多時「解釋不到有什麼作用」。他指政府應更有「膽量(courage)」去資助學術基本研究,而不是不斷「逼科學家給(具體)成果」。
倡挽人才 令學生感讀科研「有飯食」
他舉例,當年愛因斯坦首次提出製造激光的理論及概念時,也從未考慮社會的廣泛用途。黎指香港現時投放在科研的資源,佔香港GDP的比率相對其他國家少,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挽留科研人才,讓學生覺得讀科研相關的科目是能夠找到工作「有飯食」。
碩士生:家人不支持怕難就業
中大物理學哲學碩士生彭浚豪(23歲)去年加入黎教授有關重力波的研究小組,協助分析數據。他指香港普遍風氣不太鼓勵科研,大部分人都想讀一些「賺到錢的科目」,較少人會追尋自己有興趣的學科。彭笑言,當初大學選修物理時,家人不太支持,覺得他將來會很難找工作。
指科研能力能應用於不同工作
彭表示,至今認為自己沒有選錯科,是次參與的計劃獲得諾貝爾獎令他感到很鼓舞,認為從事科研雖然較做醫生或律師等職業,並非有「錢途」保障,而且「聽落很離地」,但當中學到的思考方式及解難能力,能實際應用於投資等不同行業的工作。他期望未來能到外國攻讀博士課程,為人類對宇宙「多少少」理解而出一分力。
被問到香港大學今年5月宣布取消「天文」主修科,黎認為香港很多學生喜愛天文學,各大學院校應開辦更多天文的科目,鼓勵學生追尋興趣和夢想。彭認為,學生在中學畢業時未必知道想讀什麼,日後仍然可先在大學修讀物理,再專攻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