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本土論壇反擊港獨
為「本土」正名、爭奪「本土」話語權
十八位作者寫成的《我們是香港真本土》,舉行新書發布會論壇,與近四百名現場觀眾互動,反擊披上「本土」外衣的港獨力量,奪回被偷走的話語權。
王愷雯、羅璇
近兩年的香港,本土論述頻繁出現在大眾媒體。許多披上「本土派」外衣的港獨勢力在網絡上活躍,並透過街頭暴力,意圖將「本土」與神州大地割裂。這也引起香港主流社會的激烈反彈,要奪回被偷走的話語權。
五月四日,一場為「本土」正名、爭奪「本土」話語權的論壇——「我們是香港真本土」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同名書籍《我們是香港真本土》亦同步推出。
《我們是香港真本土》收錄了十八位來自香港政經、法律、教育、醫學、傳媒等行業資深人士的文章,作者包括資深大律師湯家驊、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前系主任雷鼎鳴、資深媒體人屈穎妍、資深律師陳莊勤、香港專業人士協會會長陳建強、高柏資本控股集團主席盧業樑、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李國章、風采中學校長何漢權、前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冼錦維、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楊志剛、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資深媒體人潘麗瓊、資深媒體人阮紀宏、香港電台前台長邵盧善、資深媒體人劉瀾昌、蘭桂坊集團主席盛智文、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迅以及鳳凰衛視高級記者黃芷淵。當天,書中的十五位作者現身論壇。
「本土」這個中性詞語為什麼會淪為政治工具?真正的「本土」是什麼?論壇開場,主持人黃芷淵拋出這樣的問題。隨後,一眾作者與近四百名現場觀眾面對面交流,就這些議題展開對話,也分享自己與香港的故事及對「本土」的認知。
香港最本土是最中國的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在致辭中提到,《我們是香港真本土》一書的十八位作者雖然代表不同的背景,但共同的看法是:「本土」是支撐香港社會的一個重要力量。「從我個人來說,香港最本土的就是最中國的。我在這本書媦g對我母親的回憶、寫母親的旗袍,旗袍就是『文化中華』的載體;香港最本土的旗袍,穿出了民間中華的力量。」
他提及自己在書中寫到的三個人物:金庸、李嘉誠和邵逸夫。「這三位都不是香港出生,他們的廣東話講得不流利甚至不標準,但誰敢說他們不是香港人?誰敢說他們不是『本土』呢?」
邱立本指出,一九零一年在中環被清廷刺殺的「香港仔」楊衢雲——他與辛亥革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還有抗日時期活躍在粵港一帶的東江縱隊,為抵抗日本侵略做出許多貢獻,展示香港的命運與中國命運緊密交纏。但這些歷史,卻是今天很多強調「本土」的年輕人都不清楚的。邱立本希望藉活動當日、即五四運動九十八週年的時刻讓大家重新回顧歷史。「我們看『本土』,應該從『大歷史』的視野來看。」
就在論壇與新書發布會舉辦前幾日,自稱「本土派」與「港獨」已經展開攻勢,在網絡上言語霸凌。
激進組織「熱血公民」旗下網媒《熱血時報》甚至專門製作一檔節目攻擊《我們是香港真本土》及其作者,還在節目直播時票選出所謂的「擊殺對象」,多次撰文批評資深媒體人屈穎妍。
五月四日,屈穎妍現身論壇,反擊網絡上的攻擊言論,直斥很多所謂「本土派」其實不知道自己家庭的根源與文化價值的根,而只是一味簡單的反叛。她說有不少人看到《我們是香港真本土》出版時的反應是:「這班老(粵語,指老人家)又在想當年。」其實他們不曉得自己的歷史。屈穎妍希望年輕人能聽些前輩的故事,孩子們亦能追問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太爺太x走過的路,因為「有家族的歷史,就會有國家的歷史,就會有心」。
本土淪為港獨中轉站
眾所周知,「本土」一詞的原意其實與激進的思想毫無關聯,但近年來「本土」為什麼會和「港獨」聯繫在一起,令人一提到「本土派」就會想到「港獨」?潘麗瓊一針見血地指出,「本土」是「港獨」的中轉站,因為一開始就講「港獨」很難被人接受,而「本土」一詞聽起來就比較harmless(無害)。她指現時所謂的「本土派」自相矛盾:一邊說「團結」,一邊排斥外來人;一邊說民主,但絕對不會聽別的聲音;說崇尚法治,卻做違法的事、崇尚暴力;說「本土」,卻往往做著損害本土利益的事。她更質疑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等人聲稱自己從事「本土運動」,卻跑到英美「求助」、尋求支持。
潘麗瓊亦提出「誰有權決定本土」?她指出香港二戰時本來人口很少,戰後不斷有外來移民遷徙進來,故現今以「本土」來反移民令人匪夷所思。同樣是資深媒體人的阮紀宏指出,香港數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是與中國內地雙向流動的。他以自己在內地生活十四年的經歷發問,要怎樣區分「本土」和「非本土」?是否香港生長、返回內地生活工作的人就不是本土?是否自己在內地生活那麼久、以內地眼光看香港就不是本土?邵盧善在書中的文章標題是《五湖四海人流豐沃了本土》,亦表達了香港「本土」離不開內地移民的觀點。而在內地出生成長、移居香港數十年的江迅與劉瀾昌,則不約而同地將見證了無數內地移民進入香港的必經之路——「羅湖橋」作為自己的主題。
媒體界的幾位講者金句頻出,引得台下掌聲不斷;而教育界的講者們亦觀點獨到。雷鼎鳴直言「夠膽說自己是真本土」,他坦言香港一些「本土派」是民粹主義者,其特徵就是排外、反精英、聽不進道理;他們將所有與中國有關的事全部當成非「本土」,只是為了掩飾自己民粹的面目。楊志剛則指出,香港極端「本土派」針對的不是外籍人士,而是內地和來自內地的人,他認為現時的香港雖然是多元的,但並未實現共融。
香港心、中國情
走得愈遠,愈不能忘記自己來自何方,正如同李國章在書中《我的本土故事》一文所描述的那樣,祖父不同意他太小去國外讀書,因為「你是中國人,要學好中文才可以去外國」。而何漢權對香港「真本土」的定義是「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他強調這三者無論走到哪堻ㄓㄞ鈰噯o。
祖籍廣東佛山、七歲來到香港並居住了近六十年的冼錦維,在港大讀書時自學普通話,在香港「推普」,說著一口標準普通話。
他參與創立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將推廣普通話視為令自己驕傲的事,只因這是「中華文化的紐帶」。
在專業界別,資深大律師湯家驊認為「本土」並無「真」、「假」之分,他從自己律師的經歷談起,認為無論是殖民地時代全英文書寫的法律案例,還是如今香港法庭上愈來愈多使用廣東話,都是香港獨特的「本土」。
他說﹕「香港是個特別的地方,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孕育出我們一班獨特的中國人。」在同為律師的陳莊勤眼中,香港的「本土」,是「離不開中國、離不開政治」。
陳建強稱自己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他眼中的「本土」是由心出發、「生於斯長於斯」的情感,應該只有愛而非恨,但從現時香港「本土派」哪堙A卻看不到關愛只看到撕裂。盧業樑則從鴉片戰爭、香港被英國殖民談起﹕「從一八四三年到一九八五年,所有立法會議員都是港督委任,希望年輕人想一想,我們老一輩長大的土地,究竟是什麼樣的歷史?」
在香港人眼中,蘭桂坊和海洋公園無疑都是香港本土的象徵。
而講者之一、德國出生的猶太裔香港人盛智文一手創立了蘭桂坊,也曾擔任過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十九歲才從加拿大來到香港的盛智文,自認百分之兩百是香港人。談及「港獨」,他認為這只是香港的少數。「我見證了中國的騰飛。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是香港最好的事。」
「什麼才是香港真本土?」關於這個問題,即使是本書的作者亦不會有完全相同的答案,更不必說為數眾多的讀者。在論壇後的問答環節,作者們與到場的近四百位觀眾就「真本土」的議題暢所欲言,分享各自對於「真本土」的看法與定義。
有觀眾表達自己對「本土」的看法,認為當下香港的「本土」根本是被人利用了,利用「本土」來對抗中國內地。有觀眾向何漢權提問:雖然對不同意見應該包容,但對於將「本土」和分裂結合在一起的觀點,應該怎樣去改變這樣的情況?這名觀眾亦補充道香港應該有一個回歸紀念館,讓年輕人了解香港由分割到回歸的歷史,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誰。對此何漢權回應,香港回歸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奇蹟,非常值得紀念。有人有香港情懷,也有人會有紐約情懷,但下一步還是要有國家觀念,再下一步是有世界視野,他認為香港未來的發展需要有這個方向。「怎麼做一個良好的市民、國家的國民、世界的公民?如果有回歸紀念館,應該包括這些元素。」
真本土不會搞破壞
參加此次論壇的觀眾堨蝳酗ㄓ痐冗ル矷A其中有學生提出雷鼎鳴所言「有貢獻才算是真本土」中「貢獻」一詞的定義很難界定。雷鼎鳴則認為,貢獻雖然很難量度,但破壞卻很容易看出來。他舉例香港是一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地方,要生存最重要的就是和中國內地結合。若以「本土」的名義搞「港獨」,不必談政治,這會對香港經濟造成多少損失?
現場更有觀眾尖銳提問「蘭桂坊之父」盛智文:「你都不說中文,為什麼說自己是香港本土人?」盛智文則表示其實自己一直很想學中文,但因為平時公務繁忙,難以抽出機會學習。不過他認為,正因為香港是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才能夠包容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如果失去了這個特點,它就是一個普通的城市。」
香港需要民間中華理念
論壇尾聲,邱立本用香港流行曲「歌神」許冠傑的一句歌詞「難分真與假」巧妙地總結了所有關於書名中對「真本土」定義的討論,並指出書名的確立過程經過了許多激烈的討論。他認為「本土」不應成為「港獨」的外衣,成為暗藏「分裂主義」的載體。他強調「民間中華」的理念,一股超越政權與政黨的文化力量,而這正是香港所需要的。
《我們是香港真本土》這一項目由亞洲週刊副總編輯、零傳媒總編輯江迅主持,並由資深傳媒人阮紀宏主編,論壇則由亞洲週刊、零傳媒、明報出版社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