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試攻略:「爬格子」不迷惘!
【明報專訊】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南宋詩人陸游如是說。可是,為作文卷苦惱的你或會認為這是「風涼話」!事實上,天不會作文章,即使聰穎至極的「妙手」,也需博聞強記、經千錘百鍊才能成就好文章。與其獨自埋頭苦幹,不如聽聽資深中文科教師揚日談談考生常犯錯誤,學習拆解試題,為你指點迷津吧!
文、圖:鄒靖儀
◆審題不周 忽略微言大義
「命題寫作」與「個人創作」不同,寫作的內容及方向都受到題目限制,動輒「我手寫我心」未必可行。審題不止於找到題目的關鍵字,還要想到題目背後的深層意義。揚日以2016年題二「我在______之中找到快樂」為例,「表面看很簡單,到韓國旅行可以快樂,跟朋友踢球也可以快樂」,但缺乏描述,以至未能談及快樂的不同層次,便顯然缺乏了深層思考,也屬於審題不周。近年作文題目不再是簡短的命題作文,而加入很多條件限制,考生切忌掛一漏萬。
?試題舉隅?
2014年題一「必要的沉默」
立意限制
?沉默是必要的,不能寫成不必要
?「力陳己見」與「陳己見」不同,要顯示自己曾經有意盡力陳述己見,然而最後選擇沉默的過程
◆思考欠縝密 申論是關鍵
不論什麼文體,也要求考生思路清晰,詞能達意。論說文講求論點與論據間的邏輯關係,即使是記敍抒情文字,描述事情發展與相對應的情感,也需過渡自然,方可令讀者感同身受。他指考生多從新聞或坊間的參考書「得到」大量例子,為寫作論說文作準備並無不可,惟要注意例子與命題之間的關係,不能只引述事情後不多加解釋便「由此可見」某命題成立與否,申論才是關鍵。另外,考生雖可以自己的想法或經歷為例,但也要顧及例子的公信力,避免以偏概全的毛病。
?試題舉隅?
2015年題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審題時須注意句中的「則」字,表達因果關係
?所舉的例子也必須能表達此因果關係,而非只是獨學無友及孤陋寡聞的例子
◆避背誦套路 重個人體會
揚日認為卷二的設題方向,主要環繞考生生活經驗及日常思考,也可以閱讀或其他途徑獲得間接經驗,含英咀華,把知識化作養分。過猶不及,背誦雖為習得良好語文根基的法門,但單靠背誦並不能修好語文。過分相信「百搭」的例子,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揚日指出閱卷員一天改卷無數,若有大量考生都引用相同的例子,也不難知道這是背誦得來的例子,諸如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萊特兄弟等示例。在寫作中展現個人才情,所重視的是個人體會多於眾人所趨。
?試題舉隅?
2014年題二「不做第一,也不做最後」
?該年考試報告指出,頗多考生論證時以喬布斯、愛因斯坦、愛迪生、劉翔、呂宇俊、保特等為例子
■題型趨勢
2012
練習卷首次引入圖畫 / 連環圖作考題要求,顯示出文憑試與舊制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有着承傳的關係,亦以此區別文憑試與會考的差別,顯示文憑試的要求比會考高、比高考低。後來2014年也有以兩幅圖作為命題資料(「陽光與陰影」)
2013、2014
加入故事及諺語的元素,審題難度頓升。題目要求考生分析故事或諺語的內容和含義,據此回應題目
2016
加入「半開放」題型,讓學生填寫題目中某部分的關鍵字眼,看似賦予考生更大自由度,實情更能體會出考生的「才情學養」
《語文同樂 2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