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指醫院翻譯參差 或影響少數族裔診治
【明報專訊】案中的印度裔女事主有抑鬱症紀錄,香港融樂會總幹事張鳳美表示,本港少數族裔一般對精神病並不諱疾忌醫,但會「怕家事外傳至社群內」。由於暫未知案中印度裔家庭是否通曉廣東話及英語,但一般少數族裔家庭,尤其是家庭主婦,多因不諳中英文,求醫時需要翻譯協助,但過去部分翻譯質素參差,如在翻譯過程中加入個人意見,或致病人不敢要求服務。
張鳳美指出,現時公立醫院的少數族裔翻譯服務由非政府機構提供,病人提出要求後由醫院按需要安排,但翻譯服務「主導權在醫生」,曾有個案的病人未能獲即時安排翻譯,有時候或影響診治。
精神病專科醫生趙珮瑜表示,抑鬱症病患者多有負面情緒、缺乏自信,對未來感到絕望,易激動及有衝動念頭,有中度以上的抑鬱病患者,亦易有自珔犰V,如家長患上精神病,或因「怕自己走後子女乏人照顧」傷害子女,但家人若細心觀察其言行,有[可尋下可避免悲劇。
醫生﹕應避免患者獨對子女
趙珮瑜表示,患者其中一個常見徵狀是生活缺乏動力,「做簡單家務也很易累」,如患者本身有工作,或需照顧年幼子女,可能其精神壓力增大,「覺得自己連做媽媽的責任也做不好」,令病情轉差。趙建議患者家人在有需要時可尋求親友協助照顧,「避免患者獨對子女」,同時與患者作良好溝通、表示關心及諒解,以免患者以為「自己位置被取代」而令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