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明會籲關注各地戰亂 人道危機不是電視節目
敘利亞陷入內戰近6年,人道組織估計逾40萬人在戰爭中喪生、逾110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世界宣明會敘利亞危機救援總監費頓上周在香港接受傳媒訪問,談到在敘利亞提供人道支援工作的困難,最大障礙是一直缺乏固定場所施援,要運送救援物資亦往往被不同派系勢力阻撓。費頓同時指出,媒體和世人只把目光聚焦在某些地區,而忽略其餘同樣水深火熱之地,他說﹕「人道危機不是電視節目。」
敘利亞內戰自2011年年初全面爆發,至上月底才有新一輪停火協議,和平再現曙光。敘國最受關注的戰場是阿勒頗,傳媒報道再加上社交網站迅速把發放當地最新情况,令其成為全球焦點。
受戰亂影響地區的民眾如今愈來愈懂得利用社交網站如facebook、Twitter報告當地情况,引起注意。於約旦辦公室負責幫助從敘利亞及伊拉克逃出的難民、世界宣明會敘利亞危機救援總監費頓(Wynn Flaten)對此持正面態度,他認為社交網站迅速發布資訊,過去數年社交網站亦增加網民對人道救援的意識,影響力只會有增無減。
傳媒左右救援資源流向
不過,戰亂地區並非人人懂得用社交網絡吸引世人目光,部分地區因缺乏曝光而無人關心。費頓以伊拉克費盧杰為例,指當地情况絕不樂觀。他稱,當地消息「突然從新聞報道中消失」,並非因為局勢有改善,只是新聞機構不感興趣。他說,當世人關心阿勒頗時,摩蘇爾的情况並沒改善:「這不像電視節目,按下遙控器後播放節目,那裏仍有活生生的人待救,而他們未被傳媒所報道。」他指出,傳媒主導的不止是世人的目光,亦會左右救援資源的流向。
敘國戰場是巴沙爾政府、美、俄、伊朗、伊斯蘭國(ISIS)等不同勢力的角力場,誰勝誰負尚難言明,民眾卻是最大輸家。談到在敘利亞的救援,費頓表示,他們的人道救援對象無分派系。既可經邊境從鄰國運送物資到敘利亞,又可在國內穿越政府軍及反對派的陣營,提供人道援助。
不過,費頓指出即使聯合國盡力游說,亦不能確保運送救援物資的路線暢通無阻。例如交戰中的某一方,會限制他們運送救援物資到其他戰區,理由是有關物資會被敵對一方使用,因而要將之沒收。
作為非本土人道救援組織,他們只好自行伺機行動,尋找「人道空間」,即一個非固定的細小地區,甚至不是一個具體地點而是一個機會,以短暫滿足人道救援需要。費頓稱,敘國本土非政府組織有更多渠道突破限制,把物資帶到其他組織不能前往的地方。明報記者 曾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