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院未消毒儀器驗子宮頸 護士雙重錯累受害人需驗性病 衛署3周無公布
【明報專訊】五旬婦人上月底在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卻反招感染風險,事緣兩名護士雙重出錯,一人把未消毒的「鴨嘴鉗」放進盛載已消毒工具的盒,另一人沒發現該鉗未貼上消毒標籤,結果用了未消毒的鉗撐開陰道做檢查,連累受害人事後要做愛滋病及性病等檢查,既憂心受感染又感氣憤。事發已3星期,兩名涉違指引護士已被暫停相關職務,但衛生署並無主動公布事故。
受害人表遺憾 公開事故促交代
受害人的家屬向本報投訴,受害人現年50多歲,本身沒有病,上月29日到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做例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當時由一名護士負責,沒有醫生在場,詎料翌日獲通知,指護士出錯用了未消毒的金屬鉗,要受害人接受抽血及子宮組織化驗,以確定有否感染肝炎、愛滋病及性病。她說,初步檢測無感染乙型及丙型肝炎,下周才知淋病及滴蟲等性病報告,而愛滋病因有空窗期,要3個月後再抽血化驗。
她說,事故令受害人及家屬氣憤,亦對母嬰院醫護的不專業表示遺憾與失望,為免該院只悄悄做內部調查,然後悄悄地「close file」,故公開事故,要求向公眾交代為何出錯。
一放錯盒一未看標籤 兩護士停相關職務
衛生署昨回覆,確認轄下油麻地母嬰健康院兩名護士涉違反感染控制指引,指引規定用過的不鏽鋼陰道窺器(俗稱「鴨嘴鉗」)須徹底清潔及抹乾,並放入消毒袋,經高壓滅菌器消毒後再貼上消毒標籤,放在特定位置。
不過,負責消毒的護士錯誤把一個已清潔但未消毒的「鴨嘴鉗」放入收納已消毒鴨嘴鉗的盒子;負責做子宮頸檢查的護士,沒發現包裝上未有消毒標籤,便用該鉗做檢查。該署已即停兩人有關消毒的工作及職務,並為她們提供額外培訓和督導,待完成調查後不排除有紀律處分。對於有沒有其他人用過無消毒鉗,該署指今次是單一事件。
衛生署﹕已檢討程序 查不到誰曾用
衛生署表示,已向該女士及其家屬解釋和致歉,但投訴人指涉事護士仍未道歉,不滿該署拒查涉事鉗子曾否被傳染病及性病病人所用。衛生署解釋,母嬰院沒為子宮頸檢查工具備存使用紀錄,故未能追查曾用該鉗子人士資料,但該鉗已清潔,用該鉗致感染傳染病風險屬低。為釋除疑慮,該母嬰院已安排輔導及跟進檢查,初步結果大致正常,署方已檢討相關程序,並再提醒所有健康院員工,務必遵守部門感染控制指引。
醫生﹕如污碗放鋅盆 不應出錯
威爾斯親王醫院婦產科部門主管張德康認為,今次是人為過失,因一時粗心大意及不應發生的錯誤令病人擔心,「未消毒的鉗要放在指定的桶,正如污穢的碗碟要放碗盆(鋅盆)一樣,是一般常識,不用特別指引」。他說,子宮頸抹片檢查是簡單程序,護士只要受過訓練便能勝任,此舉可增加她們的發展空間,現時公院、母嬰院及家計會都會由受過訓練的護士負責相關檢查。
彭鴻昌倡衛署公布標準看齊醫局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此事涉及兩名護士疏忽,明顯是人為問題,以往公布的醫療事故多發生在公立醫院,較少於母嬰健康院發生,今次衛生署應如醫管局公布事故般徹底調查,檢討有否程序不足及醫護工作態度。
至於該事故於上月29日發生,距今3星期仍沒有主動公布,至傳媒查詢時才證實,彭鴻昌認為衛生署無清晰公布事故的程序及準則,而今次事故涉及的檢查程序會入侵病人內膜,有一定風險,應當公布,建議衛生署向醫管局看齊,統一公布事故的標準。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